陈抱阳:找到当代艺术与观众的连接点
那么,为什么当代艺术很难看懂?这要从当代艺术创作的起源和逻辑来探寻。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艺术家们开始打破传统艺术的界限,通过各种媒介和技术来表达对社会和文化的关注。其中一些重要的艺术流派和代表性艺术家,对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波普艺术是当代艺术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艺术家们利用大众文化的图像和符号,挑战传统艺术的精英主义,使艺术更加大众化。极简主义和概念艺术也在同一时期兴起,这些流派更加关注艺术的观念和思想,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美学价值,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强调形式、空间和材料本身的美学特性,而非象征或表现。此外,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如他的《泉》,把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摆进美术馆,挑战了艺术与物品的界定,引发了对艺术本质的广泛讨论。
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是利用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和观念,将它们融合并重新构架。例如,装置艺术可能会用到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如椅子或桌子,通过对这些物件的重新组合或添加新元素,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和功能,从而引发观众对空间和记忆的深入思考;而视频艺术可以通过剪辑和重组日常拍摄的影像,探索时间和叙事的新方法,挑战传统影视的叙述方式。
当代艺术之所以能激发观众深刻的情感和思考,正是因为它常常将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片段置于全新的语境中,挑战观众的日常体验和认知框架,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的《天书》为例,这部作品包括四卷书,共有604页,书中的文字都是徐冰自己设计的,这些字符看起来像是汉字,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可供识读的意义。他手工雕刻了4000多个木制活字,并用这些活字印刷了书页。徐冰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文字游戏,挑战了我们对语言和文字的固有理解,引发了观众对于语言本质的深层思考。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探讨了社会、文化以及个人身份的重要问题,使得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展示,更是观念和思想的传达,建立起观众与作品之间新的、更深层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