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向生态“颜值”要产业“价值”
生态搭台、文旅唱戏,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是近些年三峡库区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在重庆东北部,有11个区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其发展理念和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三峡库区水质。近年来,重庆市全力保护好三峡库区生态,让绿水青山成为库区名片。
万州区南滨大道有一处长约1.2公里的江段,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白鹭湾”。此名因何而来?原来,因春夏季泄洪、秋冬季蓄水,三峡库区两岸形成了大面积消落带。为治理消落带水土流失,万州区在消落带不同水位线种植了芦苇、中山杉等耐水淹植物。如今每年蓄水期,大片的中山杉因水位上涨形成了“水中森林”景观,吸引了白鹭、野鸭等鸟类在此栖息繁衍,“白鹭湾”就这样被叫开了。
一个地名折射三峡库区的生态之变。这背后是重庆一体化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40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4%,134个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全部开工……一系列生态“组合拳”,让三峡库区水更清、山更绿。目前,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6%,重庆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06%。
有生态好“颜值”,也要有产业好“价值”。三峡库区依托青山绿水,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生态农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朝辞白帝彩云间”“除却巫山不是云”,扼守瞿塘峡的奉节县、坐拥巫峡的巫山县,有壮美峡江风光以及白帝城、神女峰等文旅资源。过去,这两个县的支柱产业是煤矿,挖煤虽然带来了短期利益,却造成了生态破坏。现在,这两个县关煤矿、护生态、开“文矿”,正擦亮文旅康养、特色水果、中药材及眼镜加工等产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