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业之石”到“中国核城”的奋进之路

  中评社北京10月19日电/据新华社报导,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日子。

  穿越一个甲子的光阴,那声“东方巨响”依然回响在无数人的心中,激励着中国核工业人以拼搏铸造新的时代荣光。

  记者近期参加中核集团“大国底气从核来·重走核工业路”媒体行活动,走进四〇四、五〇四、六〇五这些曾经神秘的代号,感悟核工业从“开业之石”到“中国核城”的奋进之路。

  犹记岁月峥嵘

  “我亲手操作提取了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宝贝儿子’,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下班后,我迟迟不想脱掉我手上这副手套,也不想洗手……”这是刘晓波60年前写下的一篇日记。

  那一天——1964年1月14日,他操作提取了共和国第一瓶合格的铀浓缩产品。这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提供了燃料保证。

  刘晓波退休前所在的中核兰铀(原五〇四厂),在甘肃兰州的黄河岸边,是我国第一个铀浓缩工厂。五〇四厂最初是由苏联援建的,正当工厂建设起步的关键时刻,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又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工厂建设遇到了极大困难。

  “要争一口气,造出争气弹”。“在广大参建大军中形成了一股浓浓的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拼搏奉献、勇于登攀的氛围,朝着造出争气弹的目标奋勇前进。”刘晓波回忆说,157项技术难关被一一攻克。

  清晨,一列火车从嘉峪关出发,驶向戈壁滩深处的“中国核城”——中核四〇四。这里一度被人称为“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核城英雄塔、展览馆、“核城记忆”陈列馆……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曾任四〇四原一分厂厂长的王宝斗回忆:“那时很困难的一项任务就是电解制氟。氟气最早被叫‘死气’,可想而知这个气有多厉害。”老人的声音充满力量,“20天时间,我们吃住在厂房里,困了就把大衣铺在地上睡一会儿,起来接着干,提前完成了任务。”

  无数核工业人的付出,换来了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此时,距离1955年1月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即第一块铀矿石标本被带进中南海、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仅仅过去不到10年,距离正式启动原子弹研制工程仅仅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