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凝聚青年力量 共建香港未来
来源:大公报 作者:谢承润
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提出巩固提升自身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推动多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措施,积极应变求变,推出诸多新招实招,展现特区政府开拓进取、务实有为的作风。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施政报告虽未单列“青年发展”篇章,但可谓“处处有青年”。一方面政府将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不论是扩大创科产业投资、发展低空经济,还是增加青年宿舍宿位、推进基层医疗发展,均与青年发展密切相关,既为青年的未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青年的学习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为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施政报告有几大亮点尤为值得青年群体和社会各界关注。
首先,施政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码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代表未来的新兴产业,不仅将为香港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为香港青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得他们往往能成为引领时代转型、产业变革的先锋力量。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既离不开青年力量,反过来同样会为青年发展提供养分和助力,达到正向循环。推进第三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设立100亿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利好,都为青年人才大展拳脚提供了舞台。
第二,香港着力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并提出多项切实措施推进人才培养,既响应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是对此前一系列措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突出强调北部都会区发展、与大湾区的协作,让青年群体得以更加深度融入祖国发展。
今年以来,中央惠港政策接连不断,助力香港由治及兴加快实现。青年应该心中有祖国,眼中有世界。施政报告提出成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等,从顶层设计发力,足见决心。具体措施方面,除了促进大湾区机场群协作、促进数据流通等,尤其专门提到,扩大青年发展空间,设立“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探讨双向安排,更显现对青年发展的关切一以贯之、无处不在。
第四,一系列“惠民生”措施,既是为香港市民谋幸福,也是为青年发展打造坚强后盾,免除后顾之忧。
施政报告咨询期间,行政长官李家超深入社区听取意见,并针对住房、医疗等市民最为关切的领域提出诸多有力措施,改善民生,增添幸福。如立法制订住宅楼宇分间单位出租制度,有序解决“㓥房”问题;完善置业阶梯;支持本地大学筹建第三所医学院。而针对青年群体的住屋问题,更有不少直接措施,如增加居屋抽签号码和第二市场配额,支持青年购买资助出售单位;在启德社区隔离设施设立“青年驿站”等。安居才能乐业,安心才能发展,这些民生措施,不仅对于本港青年是“定心丸”,对于有志于来香港发展的国内外青年人才,也是实实在在的吸引力。
最近香港好消息不断,香港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全球金融中心排名重返全球第三;与国家商务部签署CEPA《服务贸易协议》第二份修订协议。随着新一份施政报告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更加美好的香港蓝图展现,香港青年正应抓住机遇,躬身笃行,展现担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成就香港、贡献国家。
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香港政协青年联合会副会长
来源:大公报 作者:谢承润
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提出巩固提升自身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推动多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措施,积极应变求变,推出诸多新招实招,展现特区政府开拓进取、务实有为的作风。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施政报告虽未单列“青年发展”篇章,但可谓“处处有青年”。一方面政府将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不论是扩大创科产业投资、发展低空经济,还是增加青年宿舍宿位、推进基层医疗发展,均与青年发展密切相关,既为青年的未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青年的学习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为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施政报告有几大亮点尤为值得青年群体和社会各界关注。
首先,施政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码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代表未来的新兴产业,不仅将为香港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为香港青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得他们往往能成为引领时代转型、产业变革的先锋力量。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既离不开青年力量,反过来同样会为青年发展提供养分和助力,达到正向循环。推进第三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设立100亿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利好,都为青年人才大展拳脚提供了舞台。
第二,香港着力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并提出多项切实措施推进人才培养,既响应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是对此前一系列措施的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