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中国强国战略的国际环境及基本目标
中评社北京10月18电(实习记者 王熙)10月11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主办的“求是·名家讲堂”系列讲座第二季、第二十二讲于线上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李巍主讲。他以“中国强国战略的国际环境分析”为主题,讲解分析了当前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基本特征、当前中国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中国实现强国目标所面临的利弊基础及中国未来对外战略的基本方向。
李巍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话中的判断——“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同时世界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互相激荡”,提出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主要有六个基本特征。首先,国际体系呈现出一种3+1的全新实力格局。在经济上,美国、中国和欧盟并驾齐驱,日本作为第四大经济体紧随其后;在政治上,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在全球政治体系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欧盟虽在全球政治和安全体系中缺乏必要的行为能力,但其中几个重要国家仍有一定的发言权,如德国、法国等。而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中国都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重要力量,成为一个过去百年间从未有过的中心角色。此外,世界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更加突出。不少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或停滞,如欧洲、日本;部分新兴国家快速崛起,如中国、印度、印尼;同时另一部分新兴国家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光芒不在,如俄罗斯、巴西,造成金砖国家内部出现严重分化;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遭遇严重阻碍,虽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但在世界经济发展蛋糕中占据的份额微乎其微。第三,大国战略竞争日益激烈,并正在撕裂全球市场。主要体现为:中美战略竞争开始全面加剧;中国与欧盟竞合共存;美国与欧盟的传统大西洋联盟关系存在很多缝隙;俄乌冲突所展现的美俄竞斗烈度全面扩大。所以在中、美、欧、俄这四大行为主体间,存在着一个正在撕裂全球市场统一性的大国关系。第四,大国战略竞争同时加剧了全球经济治理效能的大幅下滑。主要体现为:以WTO为核心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失能;以IMF和世界银行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亟待变革;全球投资治理难度明显增大,规则碎片化的格局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以及G20等多边国际机制无力推动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第五,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引发了大国之间对科技与产业的激烈角逐。而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引发有关国家出台了各种产业政策来推动制造业的回流,其目的就是削弱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最后,自由主义价值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主要体现为:大国的战略竞争对自由国际秩序形成了重大挑战;全球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动摇了自由市场的根基;西方的社会出现了愈发严重的政治极化现象,政治自由主义没有带来形成一个共识社会,而是带来社会的撕裂;国际和国内的种族冲突不断的挑战多元文明。
在这样一个新的国际环境下,关于中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李巍将其概括为三个字——“强起来”。他指出,1949年至1979年,中国实现了“站起来”,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与国际体系中的一员。改革开放又让中国实现了“富起来”。那么,当迈入“强起来”的新的历史阶段时,中国对外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实现“强起来”的国家愿景。具体而言,李巍将其分为短期的、中期的以及长期的目标。
李巍表示,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想要实现上述三个基本目标,就必须要认识到现有的有利基础及不利因素,认识环境也认识自身。他认为我国的对外战略有如下几个有利基础:第一,中国拥有配套齐全的产业环境,它所形成的产业环、产业红利让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明显领先于美国和欧盟;第二,中国拥有日益过大的市场规模,这能够带来重要的规模红利;第三,中国拥有教育的长足发展所形成的人才红利;第四,中国的制度优势也在国际竞争当中不断的展现,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统一组织协调的领导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以及强大高效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虽然我国具有以上几个有利基础,但也同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第一,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的问题。整个东部沿海的少数省市大约占整个中国经济规模的50%,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和广东几个少数城市占中国经济规模的一半以上,中部地区的几个省份占35%,而广大的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只占整个中国经济份额的15%。这种不均衡要求国家投入大量的财政及其他资源来解决,从而制约中国的强国战略;第二,中国面临许多技术难题。在过去40年的发展当中,我国主要作为技术的引进者,引进了大量的技术,而创新性的技术在总体上是不够的,尤其在高精尖产业研发领域,如半导体、医药、航空航天等,与美国仍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距。同时,技术制裁对我国许多企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此外,我国的高层次研究人才仍然存在很大的缺位,尤其是基础学科;第三,中国在金融领域发展不成熟,我国整个的国际经济活动对美元体系有着比较高度的依赖。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体系当中只占百分之2.79%,而美元占了60%左右;第四,中国的体制和机制,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目前面临一些国际社会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硬实力在很多方面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软实力还有待提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制度瞭解不足,并引发了一些误解,二是发达国家质疑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三是中国的崛起引发了一些国家的疑虑甚至恐惧。
最后,李巍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句话作为结语。一句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对未来发展环境及一些严重问题要给予关注;另一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由此,才能实现强国目标
中评社北京10月18电(实习记者 王熙)10月11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主办的“求是·名家讲堂”系列讲座第二季、第二十二讲于线上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李巍主讲。他以“中国强国战略的国际环境分析”为主题,讲解分析了当前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基本特征、当前中国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中国实现强国目标所面临的利弊基础及中国未来对外战略的基本方向。
李巍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话中的判断——“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同时世界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互相激荡”,提出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主要有六个基本特征。首先,国际体系呈现出一种3+1的全新实力格局。在经济上,美国、中国和欧盟并驾齐驱,日本作为第四大经济体紧随其后;在政治上,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在全球政治体系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欧盟虽在全球政治和安全体系中缺乏必要的行为能力,但其中几个重要国家仍有一定的发言权,如德国、法国等。而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中国都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重要力量,成为一个过去百年间从未有过的中心角色。此外,世界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更加突出。不少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或停滞,如欧洲、日本;部分新兴国家快速崛起,如中国、印度、印尼;同时另一部分新兴国家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光芒不在,如俄罗斯、巴西,造成金砖国家内部出现严重分化;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遭遇严重阻碍,虽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但在世界经济发展蛋糕中占据的份额微乎其微。第三,大国战略竞争日益激烈,并正在撕裂全球市场。主要体现为:中美战略竞争开始全面加剧;中国与欧盟竞合共存;美国与欧盟的传统大西洋联盟关系存在很多缝隙;俄乌冲突所展现的美俄竞斗烈度全面扩大。所以在中、美、欧、俄这四大行为主体间,存在着一个正在撕裂全球市场统一性的大国关系。第四,大国战略竞争同时加剧了全球经济治理效能的大幅下滑。主要体现为:以WTO为核心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失能;以IMF和世界银行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亟待变革;全球投资治理难度明显增大,规则碎片化的格局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以及G20等多边国际机制无力推动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第五,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引发了大国之间对科技与产业的激烈角逐。而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引发有关国家出台了各种产业政策来推动制造业的回流,其目的就是削弱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最后,自由主义价值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主要体现为:大国的战略竞争对自由国际秩序形成了重大挑战;全球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动摇了自由市场的根基;西方的社会出现了愈发严重的政治极化现象,政治自由主义没有带来形成一个共识社会,而是带来社会的撕裂;国际和国内的种族冲突不断的挑战多元文明。
在这样一个新的国际环境下,关于中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李巍将其概括为三个字——“强起来”。他指出,1949年至1979年,中国实现了“站起来”,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与国际体系中的一员。改革开放又让中国实现了“富起来”。那么,当迈入“强起来”的新的历史阶段时,中国对外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实现“强起来”的国家愿景。具体而言,李巍将其分为短期的、中期的以及长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