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泉答中评:港校北上办学作用大、利互补
中评社香港10月8日电(记者卢哲)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暨轮值主席、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在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谈到香港高校北上发展给内地带来的影响,陈清泉表示,港校北上办学的作用很大,最大的作用是把国际化的教育带到内地,同时也弥补了香港缺乏产业机制的短板。
近年来,香港高校北上内地合作办学、开设分校成为趋势。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亦在今年9月正式开学。作为港科大(广州)的客座教授,陈清泉为学生开讲了第一课,并与学生座谈交流“为学为人的故事”。
陈清泉认为,港校北上办学的最大的作用是把国际化的教育带到内地。“因为香港的大学,众所周知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国际化。它的老师来自世界各地,经过遴选委员会严格的挑选,有很多的外国专家。学校的氛围也是国际化的,并且看重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经验。所以我认为,香港的高校首先要把国际化的影响力教给内地。或者说,积极打破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区域壁垒。推动内地学术靠拢国际。在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方面,香港和内地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陈清泉指出,另一方面,香港的大学在内地、大湾区办学也弥补了香港的大学产业化缺少机制的短板。“香港的各大学似乎偏像是论文的工厂,老师比较专注论文的升级,虽然整体氛围包容,但是大学产业化缺少机制,总体来说比较薄弱。当然,这是香港社会状况导致的,香港社会高度商业化,依靠股票、金融市场、航运贸易,它对科技没有大的需求,大公司如果需要,就宁可去买,而不是孵化。”陈清泉解析,“但对于大学来说,不把论文、研究转化为应用研究,不把科学变成技术,大学就会变成论文工厂。论文是不能变成产品的,没有产业化的论文就犹如放在保险柜腐烂,过了几年,这个论文就没有价值了。因此香港的高校若能在北上中寻找到研究和产业化的互补,对大学及学者来说是有好处的。”
中评社香港10月8日电(记者卢哲)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暨轮值主席、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在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谈到香港高校北上发展给内地带来的影响,陈清泉表示,港校北上办学的作用很大,最大的作用是把国际化的教育带到内地,同时也弥补了香港缺乏产业机制的短板。
近年来,香港高校北上内地合作办学、开设分校成为趋势。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亦在今年9月正式开学。作为港科大(广州)的客座教授,陈清泉为学生开讲了第一课,并与学生座谈交流“为学为人的故事”。
陈清泉认为,港校北上办学的最大的作用是把国际化的教育带到内地。“因为香港的大学,众所周知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国际化。它的老师来自世界各地,经过遴选委员会严格的挑选,有很多的外国专家。学校的氛围也是国际化的,并且看重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经验。所以我认为,香港的高校首先要把国际化的影响力教给内地。或者说,积极打破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区域壁垒。推动内地学术靠拢国际。在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方面,香港和内地具有很好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