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口:“鸟浪”何以壮观?

  中评社北京10月10日电/据新华社消息,金秋时节,记者来到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滩涂之上,候鸟或停歇,或觅食。潮水奔涌,鸟群随之起落,形成一阵阵壮观的“鸟浪”。

  今年7月,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辽宁丹东鸭绿江口作为提名地之一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靠近俄罗斯远东地区和美国阿拉斯加等繁殖地,位于黄海生态区最北端,是黄(渤)海迁徙线路上重要的停歇地和补给地。”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说,鸟类在这里补充足够的能量,对繁衍和种群延续至关重要。

  9月下旬,候鸟南迁开始进入高峰期。堤岸边,工作人员架起的观测屏幕上,一只大杓鹬正用长长的弯嘴钩出滩涂洞穴里的宽身大眼蟹。“可以观察它的体形,刚来的时候腹部是扁扁的,在鸭绿江口补给充足的能量后,迁飞时会变得圆圆的。”雷光春告诉记者。

  “你看滩涂上全是宽身大眼蟹。”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白清泉指着屏幕说,鸭绿江口湿地底栖生物量大、渔业资源丰富,不仅有大杓鹬爱吃的蟹,还有斑尾塍鹬、大滨鹬爱吃的蛤蜊等,食物非常充沛,可支持50万只以上水鸟停歇补给。

  候鸟在这里停留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三个月。“如果说候鸟在其他地方只是补给,到了鸭绿江口则是开始囤积脂肪。”白清泉以斑尾塍鹬举例,它们刚到达时体重二三百克,飞离时可达五六百克。

  白清泉是当地人,26岁开始和鸟“打交道”。谈及鸭绿江口湿地,他很是感慨:“这几年,海水变清了,生态变好了,候鸟变多了,‘鸟浪’也更壮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