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聚焦发展第一要务 改革求变创新局
来源:大公报 作者:梅若林
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下周三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这份报告具有重要意义,是基本法第23条立法完成后的首份报告,也是香港迈向由治及兴的承前启后的一份报告。更重要的是,中央接连出台一系列挺港惠港政策,为香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巨大机遇。特区政府可以聚焦发展这第一要务,全力以赴拚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推动香港发展踏上新台阶,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近日李家超除了频繁出席多个地区咨询会广纳民意外,也积极与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代表会面,瞭解他们在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期中的状况和需要,并特别强调“各界积极求变,政府亦大力支持”。
在今次施政报告中,特首如何阐释其求变理念,在机制体制上作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转变,可谓备受关注。尤其三中全会《决定》的涉港部分,强调香港“三个中心、一个高地”的定位,要求香港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如何深化大湾区融合合作,进一步强化两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已成重中之重。
就以一直以来视为“老大难”问题的基层医疗为例,本届政府虽然提出了扩大长者院舍服务券计划,又公布了《基层医疗健康蓝图》,期望扭转现时“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观念。但面对人口老化压力越来越大,香港在进一步缩短专科轮候时间、完善诊症流程方面,还需要更多政策作为配套。
早前社会上已经有声音建议,加强支援港人北上安老。其实特区政府完全可以加强利用大湾区的已有资源,比如社署于2014年开始推行的“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计划”,除了由政府主导增加受认可的内地院舍数量外,更可以从机制设计上入手,让符合一定标准或条件的内地院舍定期主动申请,在长远上维持院舍宿位的供应量,亦能缩短在香港的轮候时间。
对于因而衍生的就医费用问题,政府亦可以争取扩大长者医疗券使用范围。现时二千元长者医疗券仅能用于深圳、东莞、南沙七间医疗机构,对比整个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医疗机构,只能说是九牛一毛。其实长者医疗券的使用范围除了地域限制外,也可以考虑补贴门诊服务以外的住院费用,让北上安老有更大保障。
要吸引人才留港工作,重点在于留港的就业前景。日前香港与内地签署CEPA有关服务贸易协议的协议二,其中在大部分领域取消了香港服务提供者须在港从事实质性经营3年的年资规定,让包括初创企业在内的港企可以更早享受CEPA的优惠待遇,有利尽早开拓内地市场。
这一点对于海外人才而言,其实同样是一个巨大诱因。香港优势之一,是与内地庞大消费市场的联系,强化两地规则机制对接,对于吸引外来人才有百利而无一害。很多东盟人士过去也表达过对内地市场的兴趣,惟苦于不得其门而入,这正是香港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的大好机会。
两地机制对接之于香港创科发展同样重要,这不单针对科研上的合作,也关乎不同行业在身份认证和专业资格互通方面实现数字化,解决专业人才流动的问题。例如现时国际上很多机构开始使用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LEI),利用数字身份技术保障法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也加强了全球法人实体的透明度与合规性。
对于现时两地规则上的对接问题,其实有很多可以考虑用最新的数字技术来解决,例如光在大湾区医疗方面,政府便可以考虑推广和引入LEI,促进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法人实体之间的资讯互联互通,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质素和效率。现时更有香港的创科公司获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基金会委任,作为LEI的验证代理机构,对香港进一步发挥“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平台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变”,无疑是接下来香港发展的关键字。二十届三中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核心精神,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亦多次向特区官员强调,必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社会各界期待政府全力拼经济、谋发展,大力抢企业、抢人才,努力解决民生痛点难点,着力加强国际交往合作;更期待政府以鲜明的改革理念、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一件事一件事地抓,有力推动特区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展现新气象。
来源:大公报 作者:梅若林
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下周三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这份报告具有重要意义,是基本法第23条立法完成后的首份报告,也是香港迈向由治及兴的承前启后的一份报告。更重要的是,中央接连出台一系列挺港惠港政策,为香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巨大机遇。特区政府可以聚焦发展这第一要务,全力以赴拚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推动香港发展踏上新台阶,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近日李家超除了频繁出席多个地区咨询会广纳民意外,也积极与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代表会面,瞭解他们在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期中的状况和需要,并特别强调“各界积极求变,政府亦大力支持”。
在今次施政报告中,特首如何阐释其求变理念,在机制体制上作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转变,可谓备受关注。尤其三中全会《决定》的涉港部分,强调香港“三个中心、一个高地”的定位,要求香港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如何深化大湾区融合合作,进一步强化两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已成重中之重。
就以一直以来视为“老大难”问题的基层医疗为例,本届政府虽然提出了扩大长者院舍服务券计划,又公布了《基层医疗健康蓝图》,期望扭转现时“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观念。但面对人口老化压力越来越大,香港在进一步缩短专科轮候时间、完善诊症流程方面,还需要更多政策作为配套。
早前社会上已经有声音建议,加强支援港人北上安老。其实特区政府完全可以加强利用大湾区的已有资源,比如社署于2014年开始推行的“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计划”,除了由政府主导增加受认可的内地院舍数量外,更可以从机制设计上入手,让符合一定标准或条件的内地院舍定期主动申请,在长远上维持院舍宿位的供应量,亦能缩短在香港的轮候时间。
对于因而衍生的就医费用问题,政府亦可以争取扩大长者医疗券使用范围。现时二千元长者医疗券仅能用于深圳、东莞、南沙七间医疗机构,对比整个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医疗机构,只能说是九牛一毛。其实长者医疗券的使用范围除了地域限制外,也可以考虑补贴门诊服务以外的住院费用,让北上安老有更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