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学者谈半导体 杨应超:台积电赴美没道理

左起杨应超、唐欣伟、李大中、张勤煜、乌凌翔。(中评社 杨腾凯摄)

  中评社台北9月13日电(记者 杨腾凯)针对美国半导体产业战略,科克兰资本董事长杨应超今天在一场新书发表会指出,中美关系可能已渐渐进入“冷战2.0”,台积电对美国重要的就是制造军工产业的晶片,美国做不出来这些先进晶片。从商业角度来看,台积电去美国是完全没道理的,万一哪天美国学会台湾的东西,那美国还愿意帮忙台湾吗?

  国际关系学会“科技与国关”研究委员会召集人乌凌翔也提到,最近中国企业华为申请很多专利都是针对5奈米,继续走下去有可能突破封锁制造出先进晶片。

  《TVBS》跨足出版业,9月出版《晶三角:硅时代地缘政治下,美台中全球半导体安全》新书,今天与国际关系学会合办“‘美国新政府的半导体战略为何?’-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晶三角》报告透端倪”座谈会。主持人为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间所长李大中,与谈人包括科克兰资本董事长杨应超、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唐欣伟、龙华科技大学半导体系助理教授张勤煜、国际关系学会“科技与国关”研究委员会召集人乌凌翔。

  《晶三角》一书是由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集结全球重要政经专家、国安战略学者、科技产业人士等,共同剖析美台中晶三角,以及全球供应链的相互依存关系。三位共同编辑作者来自不同领域,包括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著名的民主问题研究专家戴雅门、美国海军退役上将詹姆斯‧埃利斯,以及亚洲协会的中国通夏伟,将美、台与中之间复杂的三角习题,尝试从不同构面剖析,将半导体供应链的安全性纳入探讨,有助于强化对三角习题角力战的全面认识,掌握全球产业链板块挪移的原因。

  李大中表示,美中关系2018年以后出现重大变化,大概没有回头路了,进入到新冷战的前缘地段,是现在进行式。对中国大陆态度日趋负面,是美国政治上的共识,而且有社会支持。该书作者把美中关系定位为冷战2.0,全方面剑拔弩张,在科技与半导体领域,假设是冷战2.0,作者仍认为美国保有科技优势,制造供应链很强硬,美国全面的压制会给中国带来挑战。这几位学者还是从美国的利益出发,论述中非常关心台湾的地位与安全,以维护美国的霸权领导地位。

  唐欣伟表示,美中竞争的格局是美国半导体政策的重要背景,从前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是根据各国比较利益分工,但近年出现国家地缘政治因素压倒了经济因素。民主党贺锦丽认为美国应该尽量与盟友合作,并加强美国科技投资,维持美国在AI与量子电脑竞争的胜利,贺锦丽说法很像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加强国内投资并利用盟友对付主要对手。

杨应超。(中评社 杨腾凯摄)

  唐欣伟指出,以往民主党应该会比较强调人权等价值,但现在也在谈对中竞争,可见对中竞争在美国两党已经快没有差别了,很多人觉得进入新冷战。过去自己很想找资料反驳这样的新冷战说法,因为中美贸易互相依赖还是很高,过去美苏贸易很低,但能够反驳新冷战的证据已经越来越少了,也很难想像会回头。

  唐欣伟表示,美国与盟友在半导体产业的优势很大,中方很难对等反击,中方就算祭出关键原物料的限制,也没有改变美国封锁中国科技的态度,而且美国不但没有放松的趋势,甚至不只封锁高阶制程,也包括成熟制程,让中方的痛苦更上升。不过“国安”议题对欧洲国家的配合度不是那么高,最近荷兰方面的高层到中国大陆走动满多的,中方可能希望荷兰不要配合美国切断对中设备供应以及售后服务,但可能都还在协调当中。

  张勤煜指出,整个半导体产业非常广,大家一直讨论的台积电是聚焦在逻辑晶片,整个产业还包括韩国的强项记忆体等,我们不该只看小小一部分。美国当初自己放掉了半导体制造产业,现在他们也在检讨,包括人才等等都要培育。

  乌凌翔指出,此书提到乌克兰战争突显了美国军工制造业的困境,并建议美国在“国防”产业要与台湾合作。半导体就是AI的基础,AI是半导体的运用,这些运用集大成的就是军工产业。台湾看起来也是要与美国配合发展军工产业,此书提到台湾可以制造“大量的小东西”,虽然书中没说明小东西是什么,但从一份台“行政院”报告来看,可能是无人机。

  乌凌翔表示,台积电对美国重要的就是制造军工产业的晶片,美国自己做不起来这些先进晶片,现在先进武器都需要智能化,都需要大量的晶片,类比无人车运作。F-35战机的运作是一样的,至少要4奈米,现在天上飞的军事武器都要5奈米以下的科技,但美国只能做到28奈米等成熟制程,所以美国很担心半导体技术跟不上军工产业的需求。 

  杨应超表示,美国永远需要一个敌人,起初从俄罗斯到恐怖主义,新的敌人是中国。美国把中国当成低价代工的国家,美国自己把最核心的技术掌握在手里,就像苹果手机,开发设计都在美国,低价值的工作才留给亚洲。中国也没想这么多,就是从事制造赚钱。然而美国因为工作被中国抢走,开始有所不满,尤其是对中国,对中国开始有敌意,共和党特朗普也因此窜起。

唐欣伟、李大中。(中评社 杨腾凯摄)

  杨应超指出,特朗普一上任就与美国打贸易战,当初对晶片没有太多讨论,半导体是很复杂的东西,有上百道流程,特朗普也不见得搞清楚,特朗普是歪打正着,发现打到中国的要害了,就是半导体。而且基本上美国盟友都处于半导体供应链当中,老美从特朗普到拜登都拿这件事对付中国大陆。大陆过去着重代工赚钱,没机会发展基础科学,而半导体里面都是物理,现在被美国逼得要自己发展相关科技。

  杨应超表示,美国如果真的要狠,就干脆把对中国大陆的电脑中央处理器CPU供应切断,全球CPU就两家,英特尔和AMD,中国要发展,那需要无数台电脑运作,恐怕禁不起CPU被断,美国可能是一步步在掐紧脖子。

  杨应超指出,虽然从政治上来说是另外一回事,但从商业来说,台积电去美国是完全没道理的,万一哪一天美国学会台湾的东西,那美国还愿意来帮忙台湾吗?

乌凌翔。(中评社 杨腾凯摄)

淡江大学台北校区。(中评社 杨腾凯摄)

左起杨应超、唐欣伟、李大中、张勤煜、乌凌翔。(中评社 杨腾凯摄)

  中评社台北9月13日电(记者 杨腾凯)针对美国半导体产业战略,科克兰资本董事长杨应超今天在一场新书发表会指出,中美关系可能已渐渐进入“冷战2.0”,台积电对美国重要的就是制造军工产业的晶片,美国做不出来这些先进晶片。从商业角度来看,台积电去美国是完全没道理的,万一哪天美国学会台湾的东西,那美国还愿意帮忙台湾吗?

  国际关系学会“科技与国关”研究委员会召集人乌凌翔也提到,最近中国企业华为申请很多专利都是针对5奈米,继续走下去有可能突破封锁制造出先进晶片。

  《TVBS》跨足出版业,9月出版《晶三角:硅时代地缘政治下,美台中全球半导体安全》新书,今天与国际关系学会合办“‘美国新政府的半导体战略为何?’-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晶三角》报告透端倪”座谈会。主持人为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间所长李大中,与谈人包括科克兰资本董事长杨应超、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唐欣伟、龙华科技大学半导体系助理教授张勤煜、国际关系学会“科技与国关”研究委员会召集人乌凌翔。

  《晶三角》一书是由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集结全球重要政经专家、国安战略学者、科技产业人士等,共同剖析美台中晶三角,以及全球供应链的相互依存关系。三位共同编辑作者来自不同领域,包括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著名的民主问题研究专家戴雅门、美国海军退役上将詹姆斯‧埃利斯,以及亚洲协会的中国通夏伟,将美、台与中之间复杂的三角习题,尝试从不同构面剖析,将半导体供应链的安全性纳入探讨,有助于强化对三角习题角力战的全面认识,掌握全球产业链板块挪移的原因。

  李大中表示,美中关系2018年以后出现重大变化,大概没有回头路了,进入到新冷战的前缘地段,是现在进行式。对中国大陆态度日趋负面,是美国政治上的共识,而且有社会支持。该书作者把美中关系定位为冷战2.0,全方面剑拔弩张,在科技与半导体领域,假设是冷战2.0,作者仍认为美国保有科技优势,制造供应链很强硬,美国全面的压制会给中国带来挑战。这几位学者还是从美国的利益出发,论述中非常关心台湾的地位与安全,以维护美国的霸权领导地位。

  唐欣伟表示,美中竞争的格局是美国半导体政策的重要背景,从前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是根据各国比较利益分工,但近年出现国家地缘政治因素压倒了经济因素。民主党贺锦丽认为美国应该尽量与盟友合作,并加强美国科技投资,维持美国在AI与量子电脑竞争的胜利,贺锦丽说法很像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加强国内投资并利用盟友对付主要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