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大湾区科技成就激发香港奋起

立法会议员参访比亚迪(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5月4日电(记者卢哲)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的香港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大湾区访问团在4月底到访深圳、东莞、佛山及广州四个内地城市,进行了为期四日的考察。此访问团是本届特区政府和本届立法会首次联合到访内地,也是疫情三年来首次。访问团由特首带队,多位司局长随行,立法会主席及绝大多数立法会议员参与,可谓规格极高。据笔者观察,此次参访团达成多项成果,而其中最直观的影响是访问团被内地现时的科技成果及科技运用“打动”,在大力赞赏内地发展的同时,激发了对推动香港科技发展的紧迫感。

  此次访问团由特区政府官员及立法会议员组成,在四天访问期间到访四个城市、共十六个不同项目,涵盖创新科技、环境保护、青年发展和文化艺术等多个项目、设施和企业。特首李家超在总结时说,访问团行程内容丰富,团员都积极投入,此行圆满达到“体现团结”、“充分展示特区对大湾区建设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建立热烈共识,达致互利共赢”的三大成果。

  笔者观察,作为疫情之后首次访问大湾区内地城市,访问团的行程绝大多数与科技主题有关,包括科技公司及科技治理项目等。其中,访问团参访了比亚迪、华为、腾讯等科技公司;考察了大湾区机器人产业、智能化城市管理应用(佛山“城市大脑”系统中心)及污水处理等科技管理项目,每一站都引起议员的极大关注。多位议员在对中评社记者总结行程时,都提到了香港在相关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治理中也应更好发挥科技元素,希望能积极促进香港尽快通过合作、引进或借鉴、学习经验等方式,加快科技各领域的发展。   在访问团回港后第三天的立法会前厅交流会上,香港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大湾区访问团考察行程成为讨论热点,不少议员建议政府引入内地新技术,包括集体运输的“云巴”和建筑机械人,多名议员建议引入内地自主研发智能轻轨交通运输系统“云巴”,纾缓本港交通挤塞。对此,政府的回应态度积极,表示对新技术持开放态度,强调会按相关指引进行调研审核。

  笔者认为,自国家于2019年2月18日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香港受“修例风波”及疫情阻隔,实际上四年来都未有机会真切实地瞭解内地城市一日千里的发展现状,尤其是科技方面的成效。另一方面,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国家对香港的发展定位,香港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有众所周知的、在产业发展、创新政策实施和创业成本等方面的短板。如何善用“一国两制”,加强两地互动合作;如何既有助于香港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探索形成新的、更加符合科技创新具体要求的优势领域,实现自身突破;又能贡献独特智慧,辐射大湾区建设,并推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创新事业发展——可以说,香港四年来的摸索和探讨是“理论大于实践”的。

  如今,阻碍湾区交流的隔阂已经解除,到了“挽起袖子加油干”、落实政策“动起来”的时候。笔者认为,此次参访“眼见为实”,让很多议员对内地城市发展有了具体的概念和瞭解,拓展了科技发展的思路,也同时增强了代表香港的治港者们促进香港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紧迫感。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压力化为动力,相信这对香港“奋起直追”、努力高效做好与内地城市的合作及“取经”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立法会议员参访比亚迪(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5月4日电(记者卢哲)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的香港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大湾区访问团在4月底到访深圳、东莞、佛山及广州四个内地城市,进行了为期四日的考察。此访问团是本届特区政府和本届立法会首次联合到访内地,也是疫情三年来首次。访问团由特首带队,多位司局长随行,立法会主席及绝大多数立法会议员参与,可谓规格极高。据笔者观察,此次参访团达成多项成果,而其中最直观的影响是访问团被内地现时的科技成果及科技运用“打动”,在大力赞赏内地发展的同时,激发了对推动香港科技发展的紧迫感。

  此次访问团由特区政府官员及立法会议员组成,在四天访问期间到访四个城市、共十六个不同项目,涵盖创新科技、环境保护、青年发展和文化艺术等多个项目、设施和企业。特首李家超在总结时说,访问团行程内容丰富,团员都积极投入,此行圆满达到“体现团结”、“充分展示特区对大湾区建设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建立热烈共识,达致互利共赢”的三大成果。

  笔者观察,作为疫情之后首次访问大湾区内地城市,访问团的行程绝大多数与科技主题有关,包括科技公司及科技治理项目等。其中,访问团参访了比亚迪、华为、腾讯等科技公司;考察了大湾区机器人产业、智能化城市管理应用(佛山“城市大脑”系统中心)及污水处理等科技管理项目,每一站都引起议员的极大关注。多位议员在对中评社记者总结行程时,都提到了香港在相关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治理中也应更好发挥科技元素,希望能积极促进香港尽快通过合作、引进或借鉴、学习经验等方式,加快科技各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