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产“黄金走廊”的三个变化
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记者来到有种业“黄金走廊”美誉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蹲点瞭解到,与三年前相比,这个玉米、蔬菜、花卉种子年生产量均占全国用种需求50%以上的种业高地,又取得三个新变化。
变化一:“田”字田变“口”字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金种子”厚培“沃土”。
在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制种玉米田长势喜人,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的制种田刚刚完成今年第八次浇水。
“再浇两次水,玉米种子就到了收获季。”54岁的村民张宗祥说,两年前,村里1.2万亩制种农田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字田变“口”字田,地块大了、集中连片,更方便机械化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也提升了制种田的抗旱能力。
五个墩村村委会副主任贾军说,为了保障基地制种生产,今年村里还建成了一座储量2万立方米的蓄水池。
不仅如此,制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现在播种、收获均有制种机械可用。”张宗祥说,就连过去依靠大量人工的去雄环节,也能实现机械化作业。
记者从张掖市种子管理局获悉,张掖市玉米年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截至2023年底,张掖市玉米制种基地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7万亩,较2021年增加超过2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