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香港是世界共享中国机遇的导入口

  中评社北京8月24日电/网评:香港如何变革/做好世界共享中国机遇的“超级导入口”角色

  来源:大公报 作者:陆文英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彰显了中央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纲领性历史文件。

  从《决定》涉港内容可以看出,香港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定位及作用提升到重要位置,中央赋予香港比以往更为重要的角色和使命,对香港施展所长、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委以重任、寄予厚望,为香港由治及兴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持和政策支持。

  香港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不仅是国家改革开放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国家发展的受惠者。香港在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也能增强民生福祉,推进香港繁荣稳定。为此,香港的一切发展大计,都要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为依归,从国家发展中获得源源不绝的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香港社会要破除一些以西方资本主义为圭臬的价值取向及惯性思维,摒弃一切不合时宜,不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旧框框旧理念,在社会管理和治理上扬长避短,守正革新,构筑全面的良政善治。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港英政府管治香港百多年来,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带领香港进入现代社会,也能够极速放大香港的生存和自利动能,激发生产潜力,开辟世界市场,发展经贸全球化等等。然而,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也如影随形,长期贻害香港。在垄断性的经营发展模式支配下,香港产业结构单一及发展红利分配不公等结构性桎梏,一直困扰阻滞着香港的精进发展,导致不少深层次矛盾交缠纠结、积重难返。

  面对发展新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香港必须与时俱进,不仅经济、科技生产力需要创新转型升级,治理理念上亦需要创新转型升级,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事实上,已经深入港人人心的新质生产力,其内涵不仅仅是高效能、高品质发展高科技,也包含着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变化。创新生产力不仅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结构、分配机制、组织方式等生产关系要素的深刻重塑,亦必然促进社会治理理念、策略及实践方式的革新。   革新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

  香港须为国家现代化贡献自身力量,因此,如何守正创新,如何扬“自由资本主义”之长,抑“垄断资本主义”之短,推动“香港特色资本主义”的改良、更新和进步,便成为香港发展的必然课题。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制度乃至社会结构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只有改革才能丰沛香港的内生动力,澎湃香港的社会活力,充分释放香港社会潜藏的巨大创造力,已渐次成为社会共识。

  诚如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指出,香港社会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变局中打开香港发展的新天地。要多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解决面临的问题,不断突破自我、大胆创新,努力实现香港发展迭代更新、转型升级。

  可见,解决老大难题、打破旧藩篱、啃下硬骨头,建立新思维、拿出新办法、找到新路径,这些都是中央对香港的期待,也是香港当前积极推动由治及兴的根本。

  我们可以看到特区政府在坚持“爱国者治港”原则和行政主导体制原则下,已展开系列的革新,比如逐步设立系列关键绩效指标(KPI),推动行政绩效考核制改革,提高公职人员责任感和事业心,全面促进和提升治理能力。一改港英时期沿用至今的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从“纯管治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公职人员不能再囿于“小政府、大市场”和“不干预政策”的迷思,更主动作为,协同各部门,积极带领香港迈向多元和利于新质生产力主导的经济发展。

  市场改革方面,虽然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但某些范畴长期被少数利益集团垄断,各式各样的行业保护潜规则也十分普遍。破利益固化藩篱,就是要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替作用。逐步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包括促进和监管市场的有效运作、制定和推动产业的蓬勃发展、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以革新勇气和决心,撬动资本垄断利益集团固化格局,创造更多公平竞争的商业氛围和自由有序的商业环境,逐步破解深层次矛盾。   结合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

  此外,香港要扩大开放面,过去香港的国际化联系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互联互通相对薄弱。随着国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和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尤其是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和“一带一路”的扩展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香港也必须将开放的力度和疆域不断扩大,在维持与欧美关系的同时,更多地把开放重点转入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使香港成为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机遇和红利的“超级导入口”和“超级联系人”。

  当前,在以行政长官李家超为首的特区政府领导下,香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年施政报告展现的蓝图令人鼓舞振奋,在李家超的带领下,特区政府坐言起行,不断涌现敢于担当、善作善成的新风尚。全港凝心聚力拼经济、聚精会神谋发展,掀起了以新质生产力,增添新动能,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当此决定香港未来命运的历史关头,港人必须同德同心,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香港篇章。   中评社北京8月24日电/网评:香港如何变革/做好世界共享中国机遇的“超级导入口”角色

  来源:大公报 作者:陆文英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彰显了中央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纲领性历史文件。

  从《决定》涉港内容可以看出,香港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定位及作用提升到重要位置,中央赋予香港比以往更为重要的角色和使命,对香港施展所长、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委以重任、寄予厚望,为香港由治及兴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持和政策支持。

  香港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不仅是国家改革开放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国家发展的受惠者。香港在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也能增强民生福祉,推进香港繁荣稳定。为此,香港的一切发展大计,都要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为依归,从国家发展中获得源源不绝的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香港社会要破除一些以西方资本主义为圭臬的价值取向及惯性思维,摒弃一切不合时宜,不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旧框框旧理念,在社会管理和治理上扬长避短,守正革新,构筑全面的良政善治。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港英政府管治香港百多年来,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带领香港进入现代社会,也能够极速放大香港的生存和自利动能,激发生产潜力,开辟世界市场,发展经贸全球化等等。然而,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也如影随形,长期贻害香港。在垄断性的经营发展模式支配下,香港产业结构单一及发展红利分配不公等结构性桎梏,一直困扰阻滞着香港的精进发展,导致不少深层次矛盾交缠纠结、积重难返。

  面对发展新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香港必须与时俱进,不仅经济、科技生产力需要创新转型升级,治理理念上亦需要创新转型升级,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事实上,已经深入港人人心的新质生产力,其内涵不仅仅是高效能、高品质发展高科技,也包含着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变化。创新生产力不仅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结构、分配机制、组织方式等生产关系要素的深刻重塑,亦必然促进社会治理理念、策略及实践方式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