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式浩:港建造业应向外抢人才、向内育人才
中评社香港9月20日电(作者 赵式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并不断增强发展动能。事实上,全球各地均在争夺人才以保持竞争力。行政长官李家超亦表示,要全面提升香港的竞争力,与世界“抢人才”。香港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多元化城市,需要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工,以满足和平衡香港整体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本港要在优先保障本地就业的情况下,适当地输入外劳,以舒缓部分行业人手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政府也要投放资源培训本地人才,鼓 励市民自我增值,持续扩大本地人才库及提升人才竞争力。两方面必须取得平衡,双管齐下,确保本港工人的饭碗不受影响之余,又做到各行各业蓬勃发展。
就以本港建造业为例,长期人手短缺,不只基层人员,连工程师等专业工种亦面对人手不足问题。香港建造商会今年初发表最新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发现,行业内各个工种均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包括前线劳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均出现短缺,主要因为人口老化,以及入读相关专业课程学系的学生数目少于预期。据香港建造商会于去年12月底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估计全港工地的人手供应及需求相差11.69%。建造业劳动力老化问题一直困扰业界,加上行业缺乏年轻人入行,流失率高,个别工种一出现断层的隐忧和青黄不接的情况下,“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的现象未能逆转,并且有恶化迹象,令人忧虑。
最近政府把“持续进修基金”的资助上限由每人20000元增加至25000元,并撤销年龄上限。笔者非常支持,此举有助鼓励市民自我增值,惟笔者认为25000元未必能足够应付市民全面提升技能的需要,资助金额有上调的空间。因为受通胀影响,近年坊间课程费用不菲,加上疫情持续以及环球经济疲弱,不少市民忧虑本港经济的前景。要市民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用一笔钱去读书进修,令市民却步。笔者认为当局应该进一步调高持续进修津贴的金额,把资源聚焦在较难吸引人入行和面对人手短缺的行业,例如建造业或护理行业,将该行业的进修资助大大提高,加大力度帮助市民负担所需学费,并以此加大青年投入相关行业的诱因。
教育是脱贫的阶梯,教育也是长远的投资。因此笔者建议政府大幅增加“持续进修基金”的资助,落实培训本地青年入行,鼓励更多青年人透过累积工作经验及持续进修,取得相关专业学会评核的专业资历,深入认识和学习建造业的不同工种的专业知识,让年轻人看到建造业的机遇所在,这样才能从根本改善行业以及青年发展的瓶颈。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人才流动是湾区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笔者建议从粤港澳大湾区输入建造业劳工,以解决本港建造业人手极度短缺的燃眉之急,以免本港大型基建因人手问题而停摆,阻碍本港的长远发展与竞争力。
此外,笔者建议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建造业青年实习计划,鼓励大湾区城市,包括香港在内的建筑业企业参与,为本港青年提供建造业实习岗位,也是吸引青年人入行的途径之一,长远而言有助培育年轻建造业的人才。
(作者系重庆市政协委员、香港重庆总会副会长、香港房地产协会会员、香港地产及建造业关注组召集人赵式浩)
中评社香港9月20日电(作者 赵式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并不断增强发展动能。事实上,全球各地均在争夺人才以保持竞争力。行政长官李家超亦表示,要全面提升香港的竞争力,与世界“抢人才”。香港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多元化城市,需要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工,以满足和平衡香港整体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本港要在优先保障本地就业的情况下,适当地输入外劳,以舒缓部分行业人手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政府也要投放资源培训本地人才,鼓 励市民自我增值,持续扩大本地人才库及提升人才竞争力。两方面必须取得平衡,双管齐下,确保本港工人的饭碗不受影响之余,又做到各行各业蓬勃发展。
就以本港建造业为例,长期人手短缺,不只基层人员,连工程师等专业工种亦面对人手不足问题。香港建造商会今年初发表最新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发现,行业内各个工种均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包括前线劳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均出现短缺,主要因为人口老化,以及入读相关专业课程学系的学生数目少于预期。据香港建造商会于去年12月底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估计全港工地的人手供应及需求相差11.69%。建造业劳动力老化问题一直困扰业界,加上行业缺乏年轻人入行,流失率高,个别工种一出现断层的隐忧和青黄不接的情况下,“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的现象未能逆转,并且有恶化迹象,令人忧虑。
最近政府把“持续进修基金”的资助上限由每人20000元增加至25000元,并撤销年龄上限。笔者非常支持,此举有助鼓励市民自我增值,惟笔者认为25000元未必能足够应付市民全面提升技能的需要,资助金额有上调的空间。因为受通胀影响,近年坊间课程费用不菲,加上疫情持续以及环球经济疲弱,不少市民忧虑本港经济的前景。要市民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用一笔钱去读书进修,令市民却步。笔者认为当局应该进一步调高持续进修津贴的金额,把资源聚焦在较难吸引人入行和面对人手短缺的行业,例如建造业或护理行业,将该行业的进修资助大大提高,加大力度帮助市民负担所需学费,并以此加大青年投入相关行业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