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亚洲应积极应对高粮价冲击
中评社台北9月19日电(作者 李武忠)在历经数个月的高粮价冲击后,全球食品价格指数(FFPI)好不容易连五个月下跌,全球粮食危机稍有缓和之际,全球稻米最大输出国印度(2021年印度稻米出口量达到创纪录的2150万吨,占全球稻米出口比重约41%),继5月中旬禁止小麦出口后,再度因当地降雨不足,导致稻谷面积减少了380.6万公顷,产量可能减少约6%。
印度为了提高本土供应,日前下令加强稻米产品出口限制,禁止主要用作动物饲料和乙醇生产的碎米出口(主要销往中国、塞内加尔、越南和印尼),并对白米及糙米课征20%出口关税,藉此增加当地供应,稳定价格,降低通膨(印度8月的食品通胀达7.62%)。这可能导致国际米价上涨,增加稻米进口国的进口成本,加上泰国和越南于8月底,就提高全球稻米价格达成了共识,稻米很可能成为新一波价格飙高的粮食商品,影程度值得持续关注。毕竟任何出货量的减少,都会增加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FAO 即一再呼吁粮食出口国,应该摒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不要对粮食出口实施禁令。
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1.5亿小农靠种稻维生,到2022年底预计全球将生产约5.15亿吨稻米,其中九成稻米在亚洲生产和消费,主要生产国包括:中国、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等。近年来全球稻米供需延续宽松格局,只是传统农业生产仍取决于天气状况,近来中国、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相继受到乾旱洪水等极端天候侵袭,加上化肥价格高涨影响,亚洲今年的稻米收成将受到影响,恐致原本相对平稳的稻米价格上涨,并带动其他谷物价格再度上扬。
水稻种植既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影响气候变化:在东南亚地区,水稻种植占该地区甲烷排放量的25-33%,有研究指出,除非引入新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如实施气候智能型农业),否则东南亚很可能因作物产量减少、土地稀缺和气候变化,失去其主要稻米出口国的地位。如何透过“粮食价格”维稳来保持经济、社会及物价稳定,成为亚洲国家亟待克服的议题。
亚洲各国鉴于农业增产需注入更多科技含量,为稳控粮食短缺风险,从菲律宾、缅甸稻米到泰国、越南对虾,正在应用选择性育种来提高产量,新加坡则是将大楼种稻的垂直农业,视为一种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新模式,并采用能抵抗极端气候的新稻种,不过采用垂直农场的电力密集度很高,需进一步节能。
粮食威力不亚于武器,日本政府面对台海爆发战事风险不断升高以及粮食高度依赖国外进口(以热量为基准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7.17%),很可能发生“花钱也买不到粮食”的困境。毕竟粮食受制于人意味着丧失国家的独立性,为做好应对粮食无法进口准备,已将粮食视为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核心,并对粮食安全做出超前部署:而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大陆,为满足粮食需求及应对中美可能爆发的冲突,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藏粮于技”,“抓紧培育具有智财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2021年全国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禽蛋、牛奶等)产品总产量也达13.01亿吨,比2012年成长25.4%。
台湾稻米虽然产量充足(年产量约132万公吨)且库存量高(公粮加上民间库存超过100万公吨),加以民众食米量下跌,稻米自给率达到110%,短期内台湾稻米价格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不过台湾的小麦、大豆自给率不到1%,玉米也祗有3%,有必要提高自给率及库存量。
未来台湾不仅要面对极端气候,化肥高涨,劳动力短缺及谷物高度仰赖进口,更须面对两岸关系恶化,执政者理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动气候智能型农业及农业创新科技研发。蔡政府虽再三强调已做足准备,但支持力度明显不足,除需强化官方科研机构的实力(包括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暨平台)外,应透过奖励措施来鼓励民间企业,积极参与农业新科技创新和国际行销;以产业需求驱动科研、以科研助力产业发展,应对随时可能降临的粮食危机!
中评社台北9月19日电(作者 李武忠)在历经数个月的高粮价冲击后,全球食品价格指数(FFPI)好不容易连五个月下跌,全球粮食危机稍有缓和之际,全球稻米最大输出国印度(2021年印度稻米出口量达到创纪录的2150万吨,占全球稻米出口比重约41%),继5月中旬禁止小麦出口后,再度因当地降雨不足,导致稻谷面积减少了380.6万公顷,产量可能减少约6%。
印度为了提高本土供应,日前下令加强稻米产品出口限制,禁止主要用作动物饲料和乙醇生产的碎米出口(主要销往中国、塞内加尔、越南和印尼),并对白米及糙米课征20%出口关税,藉此增加当地供应,稳定价格,降低通膨(印度8月的食品通胀达7.62%)。这可能导致国际米价上涨,增加稻米进口国的进口成本,加上泰国和越南于8月底,就提高全球稻米价格达成了共识,稻米很可能成为新一波价格飙高的粮食商品,影程度值得持续关注。毕竟任何出货量的减少,都会增加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FAO 即一再呼吁粮食出口国,应该摒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不要对粮食出口实施禁令。
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1.5亿小农靠种稻维生,到2022年底预计全球将生产约5.15亿吨稻米,其中九成稻米在亚洲生产和消费,主要生产国包括:中国、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等。近年来全球稻米供需延续宽松格局,只是传统农业生产仍取决于天气状况,近来中国、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相继受到乾旱洪水等极端天候侵袭,加上化肥价格高涨影响,亚洲今年的稻米收成将受到影响,恐致原本相对平稳的稻米价格上涨,并带动其他谷物价格再度上扬。
水稻种植既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影响气候变化:在东南亚地区,水稻种植占该地区甲烷排放量的25-33%,有研究指出,除非引入新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如实施气候智能型农业),否则东南亚很可能因作物产量减少、土地稀缺和气候变化,失去其主要稻米出口国的地位。如何透过“粮食价格”维稳来保持经济、社会及物价稳定,成为亚洲国家亟待克服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