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305期观点抢先看
中评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张爽)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05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5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九二共识”、中美关系、“两制台湾方案”等议题的文章。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了《再论“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对“九二共识”的再分析与思考》两篇文章。
《再论“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一文作者包承柯(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认为,“九二共识”一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治指标,台湾民进党新任党主席赖清德从“台独”分裂政策出发,否定“九二共识”的积极意义而引发关注。有必要对“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在30 年前两岸两会能够就“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形成共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双方以国体为基础,形成的政治共识。正是有了“九二共识”的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岸关系呈现发展的态势。2008 年两岸实现了大三通,在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两岸达成23 项涉及两岸交流方面的事务性协议,并在2015 年11 月7 日实现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的会晤。“九二共识”是以国体为主要政治内涵来顾及台湾民众的生存空间,但不会给予“台独”分裂分子有任何可乘机会。
《对“九二共识”的再分析与思考》一文作者林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兼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李林杰(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认为,“九二共识”是三十年前两岸公权力部门授权海协会和海基会所达成的一项重要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进党当局试图以“九二精神”“九二会谈”“共同认知”等字眼取代“九二共识”,拒不接受一个中国的框架,国民党则以“一中各表”作为接受“九二共识”的前提。两岸学界需要共同努力,对国家最终统一前的两岸政治关系予以准确定位和理论建构,既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又能反映国家尚未统一的事实,从而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进而谋求国家统一。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登了《美国会加强涉华负面立法:意图、影响及前景》、《从美国霸权逻辑看中美台海争端的性质与前景》两篇文章。
《美国会加强涉华负面立法:意图、影响及前景》一文,作者王玙璠(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认为,美新一届国会在宣誓就职后迅速开启了密集的涉华立法行动,涉及金融、台湾、技术等多个领域。这体现出美国国会正试图通过立法扩大在美对华政策上的主导权,藉反华凝聚共识。共和党重复拜登执政前两年的策略,试图藉反华向拜登和民主党施压,为2024 年大选争取竞选筹码。虽然许多立法仍在审议阶段,但已能从中窥见本届国会反华立法的“高涨热情”。可能到来的美新一轮涉华负面立法狂潮,将推动拜登政府对华竞争战略向制度化、长期化发展。共和党领导的国会众议院将在反华上更加激进,增加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美涉华立法还可能伤及美盟友与伙伴,将影响其在中美间的政策选择。
《从美国霸权逻辑看中美台海争端的性质与前景》一文,作者郑保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认为,以“美利坚例外主义”蕴涵的美式霸权逻辑为分析视角,有利于透析中美台海争端的本质和预测这一重大国际争端的前景。中美台海争端的实质是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实现国家统一和全面崛起与美国维护霸权、遏制中国崛起之间史无前例的大较量和全面对决,是双方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全面激化的必然产物和集中体现。中美台海争端的性质根本上决定着其无法令人乐观的前景。在美日同盟“以台制华”、“护独反统”与台湾“倚美谋独”、“联日抗中”的严峻形势下,在未来十年左右的高危期,台湾问题犹如一颗随时可爆的“不定时炸弹”。若“台独”分裂势力在美日怂恿下最终跨越“红线”,台海必定掀起“惊涛骇浪”,中美关系、中日关系都将“地动山摇”。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登了《中俄关系的发展及其对欧盟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一文,作者张屹(法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区域国别研究博士后)认为,中国领导人于2023年3月20日出访俄罗斯,实现两国元首会晤,并签署两份联合声明,对于和平解决俄乌冲突、稳定地缘政治格局,意义重大。对于推动国际安全局势与国际规则的维护,也具有重要贡献。然而欧盟此后还将在降低对华依赖和美欧协调形成阵营对抗的路上越走越远,地缘政治博弈仍将长期持续。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登了《“两制台湾方案”创新性构想及实施之刍议》一文,作者柳金财(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认为,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在本质上有所区别,不能简单地将“一国两制”的港、澳模式套用于台湾,应积极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无论“一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或其他统合论名称,皆可给予在台湾的“中华民国”高于港澳的地位。在“两制”台湾方案实施前,可优先推动“两制”金马方案,建构“金马非军事区”、“两岸和平发展实验区”。从大陆方面营造粤港澳湾区“一国两制”的实践经验来看,闽金马生活共同圈营造,利于推动“两制”金马方案。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登了《从柏克和沃格林的政治思想看当代俄罗斯的战略意图》一文,作者李海默(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认为,本文分析回顾了两位大政治思想家——柏克和沃格林,有关古罗马帝国和所谓“第三罗马”的相关论述。虽然普京和今天的俄罗斯政府未必会知道或在意沃格林和柏克曾说过些什么,但晚近俄罗斯政治文化和所谓“第三罗马”之间的叙事纠结应是真实存在的,俄罗斯既然立志要做“第三罗马”,其意愿恐怕就不仅仅只是击退北约东扩,而且很可能包含有在中长时段影响乃至主导欧洲事务的期望(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已无法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俄罗斯的行动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2022年此轮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欧洲似乎颇有向往“战略自主”的态势,但2022年后,欧洲主要政治体似乎都明显向美靠近,且除非2024 美国内部政治权力大洗牌,或俄乌之争尽快完全结束落幕,否则这种靠近趋势似乎都不会被逆转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登了《浅析中期选举后美国涉台的新特征与风险动向》一文,作者黄继朝(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台湾法研究所副所长)、袁新禾(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员会干部)认为,美国中期选举后,共和党重新夺回国会众议院,使得美国政治权力结构发生一定变化,这也对美国涉台政策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从中期选举后美国涉台的新特征来看。首先,美国涉台可能出现“府会分离”特征,政府与国会在介入台海问题上将呈现出一定落差。其次,美国涉台“国会核心化”特征将进一步凸显,国会驱动下的局部风险依旧突出甚至可能更显着。再者,中期选举后美台勾连的整体联动效应有可能下降,从而为两岸关系缓和带来契机。此外,中期选举后美国涉台还可能存在两大风险动向:其一,美国会的涉台立法提案将可能在数量与危害“质量”上都有新的突破。其二,美台“国会外交”预计将整体升级,美国会议员窜访台湾在频率与层级上预计都将有所提升,并且产生外溢“激励”效应。
本期“智库视野”栏目刊登了《银行业动荡深刻影响美国经济》一文,作者马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认为,近期银行业的动荡揭示了目前部分美国银行所面临的困境,加剧了金融恐慌情绪,央行的救助措施并未完全平息动荡。由于不确定性,美国银行可能会裁员以应对困境;美国企业可能不会继续招聘或投资;美国家庭可能会变得更加节俭,更多储蓄而减少支出。这些反应的累积可能会中断经济扩张,增加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经过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干预,稳定银行系统和投资者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波动之后,美国经济前景现在取决于两个因素:市场信心和美联储利率政策。
本期“智库透视”栏目刊登了《菲美军事合作新态势:从倒退走向强化》一文,作者彭念(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区域国别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南盟国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贾圆圆(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2022级硕士生)认为,自小马科斯上台以来,菲美军事合作突飞猛进,主要表现在频繁的高层互访、新增军事基地、扩大军演规模等。菲出于藉美国军援提升军事实力以及在南海应对中国威胁的战略考虑,主动寻求强化对美军事合作,美国则试图以深化军事合作来巩固美菲军事同盟,以便更有效地应对中国海上崛起。菲美军事合作给中菲关系带来挑战,同时也给南海局势增添不稳定因素。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登了《粤澳深度合作背景下澳门青年创业就业的现状、发展及对策研究》一文,作者余渭恒(澳门科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博士生、澳门管理学院客席讲师、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秘书长)认为,青年是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引擎,积极支持和促进澳门青年到内地创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重大赋能,以横琴作为依托,澳门青年将获得更优质的发展前景。深合区将打造成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建设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也加强了澳门青年投身大湾区建设的信心与决心。本文梳理当前深合区对澳门青年扶持政策的现状,整合澳门青年在参与融入粤澳深度合作区的过程中创业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澳门青年在深合区创业就业的对策与建议,从而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将横琴逐步建设成为湾区内具有辐射功能的人才高地,让澳门青年拥有更广阔的创业就业空间,藉此扶助澳门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台湾国际战略学会、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国际政经环境的变化与台湾的出路”全文实录。论坛主持人是王昆义(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评论员是包宗和(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名誉教授)、黄介正(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国民党国际部主任)、徐遵慈(中华经济研究院台湾东协研究中心主任)、廖雨诗(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3年5月号,总第305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评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张爽)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05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5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九二共识”、中美关系、“两制台湾方案”等议题的文章。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了《再论“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对“九二共识”的再分析与思考》两篇文章。
《再论“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一文作者包承柯(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认为,“九二共识”一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治指标,台湾民进党新任党主席赖清德从“台独”分裂政策出发,否定“九二共识”的积极意义而引发关注。有必要对“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在30 年前两岸两会能够就“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形成共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双方以国体为基础,形成的政治共识。正是有了“九二共识”的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岸关系呈现发展的态势。2008 年两岸实现了大三通,在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两岸达成23 项涉及两岸交流方面的事务性协议,并在2015 年11 月7 日实现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的会晤。“九二共识”是以国体为主要政治内涵来顾及台湾民众的生存空间,但不会给予“台独”分裂分子有任何可乘机会。
《对“九二共识”的再分析与思考》一文作者林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兼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李林杰(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认为,“九二共识”是三十年前两岸公权力部门授权海协会和海基会所达成的一项重要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进党当局试图以“九二精神”“九二会谈”“共同认知”等字眼取代“九二共识”,拒不接受一个中国的框架,国民党则以“一中各表”作为接受“九二共识”的前提。两岸学界需要共同努力,对国家最终统一前的两岸政治关系予以准确定位和理论建构,既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又能反映国家尚未统一的事实,从而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进而谋求国家统一。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登了《美国会加强涉华负面立法:意图、影响及前景》、《从美国霸权逻辑看中美台海争端的性质与前景》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