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三北”工程生态密码

  中评社北京8月14日电/据央视新闻报导,“三北”工程是中国启动实施的第一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经过40多年建设,“三北”工程已由单一的防护林体系建设转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综合性生态工程。系列报导《走进实验室看新质生产力》,今天跟随总台记者走进位于辽宁抚顺的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感受科技在“三北”工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位于辽宁省抚顺市辽东山区中的清原森林占地面积约2万多亩,是“三北”防护林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域。在这片深山中,几栋红顶白墙的小房子正是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的所在。6月初夏,当总台记者来到这里,正赶上工作人员携带仪器设备上山,进行森林科研实地监测。穿过林间小路,在密林深处,三座巨大的金属观测塔矗立于眼前。

  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工程师于丰源向记者介绍:“这三个观测塔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林形,像我们所在的1号塔对应的是典型次生林,另外还有两个观测塔对应的是蒙古栎林和落叶松林,每个观测塔高是50米。”

  在每座观测塔体的两侧都配有用于搭载运送仪器设备和进行激光雷达扫描的升降电梯。在设备间穿戴好安全帽和防滑手套后,于丰源和同事们一边在地面布置用于定位的标靶球,一边将激光雷达架设在升降梯上。

  升降电梯是设备仪器的专属,科研人员每次的实地监测则要去徒手攀爬50米高的监测塔。清原森林属于典型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东北辽东地区重要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和重要生态屏障区,耸立在密林中的三座监测塔是科研人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