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印度洋太平洋经济框架会议作茧自缚
经济框架的创始成员国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它是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之后,为了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多边体系。
该经济框架杂乱无章,其中既包括贸易规则,同时也包括供应链;既包括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也包括税收和反腐败问题。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美国之所以建立这样的经济框架,不是为了造福于各国人民,而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美国针对中国提出谈判议题,并且希望其他成员国积极配合。由于美国不愿意开放本国的市场,甚至不愿意向其他国家作出自由公平贸易的承诺,帮助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因此,所有受邀请的国家,在首轮部长会议上“消极怠工”。
作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重要国家,印度成为美国拉拢的对象。印度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方面担心美国所讨论的经济议题严重损害印度商业利益,另一方面,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加快自己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亚太地区和中国开展竞争。对于印度退出贸易谈判,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普遍认为,印度近些年来对于加入多边贸易协定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之所以在东盟国家提出并且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参加的区域全面与进步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就是担心多边贸易协定影响印度的发展。
对印度来说,希望成为主导者而不是被动地参与者。印度政府的国家政策是,一方面巩固在印度洋地区的霸权地位,加强与东盟和非洲国家以及中东国家的合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
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印度一方面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大量购买俄罗斯廉价的石油,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急需的能源问题。对印度在乌克兰的问题上的所作所为,美国表达关切,但是,并没有实施制裁。究其原因就在于,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是中国,当前最关心的是乌克兰局势,美国希望印度站在自己的一边,强化与中国的竞争,从而使美国从中获取利益。印度正是看到了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矛盾之处,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特殊的优势地位,与美国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则希望从中国获取商业利益。对于印度这种特殊的“独立自主”政策,美国无可奈何。
讨论美国提出的经济框架,人们会更加真切地意识到,美国夕阳西下。虽然美国资本市场保持稳定,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但是,美国经济的空心化早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对印度来说,希望扩大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美国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可是,印度不愿意和美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对于美国提出的经济框架,印度并没有拒绝,但此次退出贸易领域的谈判,从一个侧面说明,印度将坚持自己的原则,在重大问题上,维护国家利益。通俗地说,印度知道美国想要什么,顺水推舟,见风使舵。
只要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中国与该框架成员之间的贸易不断增长,美国组织的遏制中国的贸易谈判,就不可能达成实质性的协议。
虽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紧随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是,形势逼人强。这些国家必须考虑中国市场规模。即使在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中国与美国、东盟、韩国的贸易量仍在持续增加。
该框架协定的东盟成员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接受美国提出的条件,切断与中国的联系。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许多国家包括越南等框架成员国必须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以实现自己的工业化,他们不可能追随美国,切断与中国的供应链。印度尼西亚总统访问中国,双方签订一系列经贸协议。印度尼西亚除了购买中国的高速铁路机车之外,还邀请中国参与印度尼西亚新首都建设。可以肯定,中国与该框架协定的许多国家将继续保持经济合作关系。美国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外,完全是痴人说梦。
其次,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中国具有明显的技术与规模优势。中国不仅向框架成员国出口大量的光伏发电设备,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开发领域,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如果离开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该框架许多成员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将面临极大的困难。
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得该框架协定的成员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技术优势和装备竞争力。美国国会制定法律,试图在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给中国制造麻烦。可是,中国的科技人员奋发图强,不仅在芯片制造领域另辟蹊径,利用现代量子技术,生产更好的芯片,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软件方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已经开发出系统性的软件,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华为公司开发的软件,在自动驾驶、煤炭自动开采、矿山机械自动化、移动通信领域广泛应用,未来中国将依靠自己的基础软件程序,建立一套更加安全的数字经济系统。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
假如该框架成员不愿意被时代发展列车抛弃,他们一定会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而不是切断与中国的供应关系。韩国芯片制造企业三星集团在美国设立工厂,试图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可是,他们很快发现,中国才是最大的应用市场。如果放弃中国这个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韩国三星集团生产的产品将没有销路。如今美国竭尽全力,试图利用该框架将中国排除供应链之外,历史终将证明,随着中国在量子芯片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中国将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火车。
当美国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美国可以向其他国家开放市场,并且帮助其他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可是,当美国经济日落西山的时候,美国必然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对其他国家征收高额关税,并且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定,迫使其他国家向美国输送利益。
只要对美国国会近些年制定的法律进行系统性分析人们就会发现,美国越来越依赖自己霸权地位,试图依靠霸权“红利”,迫使其他国家接受美国制定的规则,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丝毫没有考虑到其他国家特别是该框架成员的感受,自以为是,通过设置谈判议题,迫使其他国家乖乖就范。可是,该框架其他成员可能已经意识到,美国本届政府风雨飘摇。如果美国出尔反尔,那么,所有谈判成果都将化为乌有。所以他们在未来谈判中,一定会出工不出力。美国提出经济框架,目的是为了遏制中国,但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坚决反对集团对抗。对于美国提出的针对中国的所有框架,中国都会作出反应。但是,中国不会按照美国的思路,建立类似具有排他性的经济框架。中国愿意在现有的多边经济体制下,加强与所有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
中国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中国也不会允许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中国。中国已经制定了反对外国制裁的法律,并且正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则。如果一些国家试图利用集团对抗策略,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那么,他们面临的将会是中国的严厉制裁。
对于美国提出的经济框架,中国不会太在意。说到底,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有自身的规律,凡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协定或者框架,始作俑者最终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试图重新建立供应链,试图在清洁能源方面排斥中国,试图在税收领域建立一套独特的制度体系,但是到头来必然会加快美国的衰落。
经济框架的创始成员国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它是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之后,为了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多边体系。
该经济框架杂乱无章,其中既包括贸易规则,同时也包括供应链;既包括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也包括税收和反腐败问题。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美国之所以建立这样的经济框架,不是为了造福于各国人民,而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美国针对中国提出谈判议题,并且希望其他成员国积极配合。由于美国不愿意开放本国的市场,甚至不愿意向其他国家作出自由公平贸易的承诺,帮助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因此,所有受邀请的国家,在首轮部长会议上“消极怠工”。
作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重要国家,印度成为美国拉拢的对象。印度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方面担心美国所讨论的经济议题严重损害印度商业利益,另一方面,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加快自己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亚太地区和中国开展竞争。对于印度退出贸易谈判,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普遍认为,印度近些年来对于加入多边贸易协定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之所以在东盟国家提出并且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参加的区域全面与进步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就是担心多边贸易协定影响印度的发展。
对印度来说,希望成为主导者而不是被动地参与者。印度政府的国家政策是,一方面巩固在印度洋地区的霸权地位,加强与东盟和非洲国家以及中东国家的合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
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印度一方面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大量购买俄罗斯廉价的石油,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急需的能源问题。对印度在乌克兰的问题上的所作所为,美国表达关切,但是,并没有实施制裁。究其原因就在于,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是中国,当前最关心的是乌克兰局势,美国希望印度站在自己的一边,强化与中国的竞争,从而使美国从中获取利益。印度正是看到了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矛盾之处,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特殊的优势地位,与美国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则希望从中国获取商业利益。对于印度这种特殊的“独立自主”政策,美国无可奈何。
讨论美国提出的经济框架,人们会更加真切地意识到,美国夕阳西下。虽然美国资本市场保持稳定,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但是,美国经济的空心化早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对印度来说,希望扩大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美国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可是,印度不愿意和美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对于美国提出的经济框架,印度并没有拒绝,但此次退出贸易领域的谈判,从一个侧面说明,印度将坚持自己的原则,在重大问题上,维护国家利益。通俗地说,印度知道美国想要什么,顺水推舟,见风使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