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中韩专家共论东北亚安全
中评社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郭至君)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韩总统访美前瞻及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国际研讨会本周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来自中韩两国的资深学者们共同探讨了在当前国际战略风云变幻,国家间关系扑朔迷离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地区如何维持和平稳定的议题。
韩国西江大学教授金载天对比了冷战和新冷战的异同点,他说,与冷战一样,新冷战也是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而展开的地缘政治的竞争,不过地理背景从欧洲转移到了印太地区。对比起来,新冷战跟冷战一样,都有意识形态竞争的色彩,并且出现了阵营化的一些特点,但新冷战每个阵营之间的经济依存度特别高,比如说,中美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交易越来越多,因此他认为中美之间全面脱钩是不可能且不现实的,他认同一些专家所讲的,中美之间确实存在竞争,但同时也存在合作的意义。
清华大学教授达巍表示,现在的大国关系跟美苏的冷战确实完全不同,但是好几个主要国家正在以一种非战争的方式进行战略竞争甚至是对抗,世界正在走向阵营化是不争的事实。在美苏冷战当中,世界是两种意识形态,两个平行经济市场,以及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但今天的中美关系完全不是这样。他说,中美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关于连接性的竞争,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的对华战略基本可以概括为两件事情,一是增强美国与世界各国的连接性,二是削弱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连接性,但中国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寻求削弱美国跟其他国家的连接性,但要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连接性。韩国希望自己发挥一个全球枢纽国家的作用,达巍不认为韩国可以通过片面地加强与日、美的同盟来实现这个作用。
韩国国防研究院高级研究委员宋和燮指,后冷战时期全球化推进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国际秩序和国力差距的变化,中国在其中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很多人会对中国态度逐渐强硬,会说中国正在以自身的历史和价值观挑战现有国际秩序,最近比较受关注部分就是经济安全方面,比如说半导体,稀土的稳定供应链,培育保护重要高科技技术,网络安全,打击假冒信息等问题。所以日本方面目前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在东亚地区提升其威慑能力,从最近日本发表的印太框架内容来看的话,他们正在考虑一些新的战略。
吉林大学教授巴殿军系统分析了日本去年出台的安保三文件中体现的外交转向,他表示,近几年日本国家的安全战略的变化非常之大,由于国家安全政策调整,它的对外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日本安保文件中已把中国定位为最大的安全战略挑战,但保留了全面提升日俄关系,这个很有深意,同时我们也看到它在安保战略目标制定的时候,还着重强调了台湾作为日本的友好的合作方的相关内容。概括来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正在放弃和平主义的路线,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换句话说,中日韩的区域合作已经不是日本的最主要的外交优先选项,而强化日美同盟,对抗中国或者是在亚洲主动承担对抗中国的这样的角色,正在成为日本外交的优先选项。
韩国统一研究院高级研究委员赵汉范表示他个人不同意新冷战的定义。他认为在东北亚地区出现新冷战,或者提出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现在全球价值链都是共同的,新冷战这样的说法毫无根据.如果是国际局势真的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话,不仅不利于中国和韩国的利益,也不利于全球的利益。中韩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去打破形成新冷战的一些趋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刘鸣评估了中美竞争与俄乌战争背景下的朝鲜军事与外交行动。他说,第一,中美竞争与俄乌战争总体是有利于朝鲜的生存与活动空间,来自于美国的无核化方面的战略压力大大减轻。第二,中国与美国已经不可能合作共同约束朝鲜行为,这是中美战略竞争的一个结果。第三,中国与俄罗斯开始理解朝鲜发展独立的军事威慑力量,反制美日韩同盟已经成为地区战略的优先性与必要性。第四,朝鲜认为中美是长期的战略竞争,目前它不会公开选边,不会完全与中国共同行动。第五,朝鲜明白其军事优先的发展在战略逻辑上与中国抵制反击美国霸权是一致的。第六,俄乌战争有助于朝鲜在军事上扩大与俄罗斯的关系。
刘鸣也分析,加快核导发展与防止半岛陷入战争是并行的目标,朝鲜已经进入到核导发展不可逆的新阶段。在加快核导精细化、实战化、系统化,武器扩大化方面,朝鲜已经不准备通过谈判来换取国际社会放松经济制裁,改善对美关系,讨论的目标已经不是所谓的无核化,而是核军控。另外,无论韩国是否走向核发展,或者美国重新部署战术核武器,或者韩国享有北约的所谓核共享地位,朝鲜都不会走回头路。他也说,朝鲜并不准备战争,在挑衅中仍然控制底线,核试验是中国不能容忍的红线,也是国际社会的底线,除非发生美韩对朝更严厉的军事威慑行动,否则它不会进行核试验。
中评社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郭至君)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韩总统访美前瞻及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国际研讨会本周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来自中韩两国的资深学者们共同探讨了在当前国际战略风云变幻,国家间关系扑朔迷离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地区如何维持和平稳定的议题。
韩国西江大学教授金载天对比了冷战和新冷战的异同点,他说,与冷战一样,新冷战也是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而展开的地缘政治的竞争,不过地理背景从欧洲转移到了印太地区。对比起来,新冷战跟冷战一样,都有意识形态竞争的色彩,并且出现了阵营化的一些特点,但新冷战每个阵营之间的经济依存度特别高,比如说,中美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交易越来越多,因此他认为中美之间全面脱钩是不可能且不现实的,他认同一些专家所讲的,中美之间确实存在竞争,但同时也存在合作的意义。
清华大学教授达巍表示,现在的大国关系跟美苏的冷战确实完全不同,但是好几个主要国家正在以一种非战争的方式进行战略竞争甚至是对抗,世界正在走向阵营化是不争的事实。在美苏冷战当中,世界是两种意识形态,两个平行经济市场,以及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但今天的中美关系完全不是这样。他说,中美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关于连接性的竞争,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的对华战略基本可以概括为两件事情,一是增强美国与世界各国的连接性,二是削弱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连接性,但中国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寻求削弱美国跟其他国家的连接性,但要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连接性。韩国希望自己发挥一个全球枢纽国家的作用,达巍不认为韩国可以通过片面地加强与日、美的同盟来实现这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