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记者手记:马英九的漫漫归乡路

2023年4月1日,马英九带着三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来到祖父马立安坟前祭拜。(中评社 林艳摄)

4月1日,马英九和家人来到祖居地湖南湘潭白石镇潭口村参访,见到热情欢迎他的乡亲,马英九用浓浓的湖南家乡话说道“湘潭伢子回来了!”(中评社 林艳摄)

  中评社香港4月19日电(记者林艳)3月27日至4月7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首次访问大陆引发两岸各界高度关注。回顾此行,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瞬间:马英九在湖南湘潭祭祖饱含热泪,在回答中评社记者谈及实现祭祖愿望的心情时泣不成声,见到热情的湘潭乡亲激动地说“湘潭伢子(孩子)回来了”……然而,73岁的马英九等来这一刻并不容易,其背后经历了无数个漫长等待的日夜。期间,我也有幸在两岸历史的浪潮中,见证了马英九的漫漫归乡路,并记录下了一些难忘的新闻故事。

  37岁推动老兵实现返乡探亲愿望

  谈起马英九的返乡祭祖之路,总是让我们不由地想到当年老兵返乡探亲的艰难历程。1987年台湾当局放宽两岸探亲政策,开放老兵回乡探亲,而那个帮助百万老兵实现返乡探亲愿望的幕后推手正是马英九。4月2日,马英九在湖南大学座谈交流中和现场两岸学子分享了这段历史往事。1987年3月,马英九担任蒋经国翻译,蒋经国在一次外宾接待活动结束后突然问马英九:“英九,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马英九如实汇报说,最近有很多老兵表示想返乡探亲。现在每年已经有一两万人经由香港返回大陆探亲,但也有一些老兵不愿意违法,穿着写有“想家”的长袍在西门町等地游街请愿,很令人同情。同时,他也大胆地向蒋经国建议是时候可以考虑开放老兵返乡探亲,蒋经国听后让马英九去向时任副秘书长张祖诒报告这件事。

  来到张祖诒的办公室里,张祖诒告诉他蒋经国先生已有指示:基于人道精神,政府应立即规划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同时,马英九也第一次看到了《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的初稿。由此,蒋经国在台湾实施了多年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开始了不可逆转的瓦解进程。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宣布台湾解严。次年,年仅37岁的马英九调任台湾行政部门,兼任“大陆工作会报小组”执行秘书,后来这个小组逐渐演变成“陆委会”。在他的参与协调下,一批批台湾老兵启程回家。然而,令其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回乡探亲之旅却足足等了36年才成行。因此,马英九在今次踏上大陆土地之前也激动地说,“自己从37岁开始从事两岸事务工作,等了36年才有机会访问大陆,的确是等的久了一点。”

2011年,林艳在宜兰传艺中心向马英九提问如果有机会到大陆最想去的城市是哪里?活动结束后,马英九与陆生代表之一林艳合影留念。

  首次公开表露希望赴大陆“祭祖之念”

  一直以来,马英九十分重视两岸青年的交流。2004年,马英九在担任台北市长期间,就曾提出开放陆生赴台读书的主张。他认为,两岸年轻人越早相互认识瞭解,越有助于两岸和平发展。当权者也有责任为两边的年轻人提供深入交往的平台,让两岸年轻人能够彼此交流瞭解。马英九上台执政后,更加积极推动陆生政策。在其极力坚持和推动下,2011年台湾开始正式实行陆生赴台就读措施,随后还针对陆生的“三限六不”政策进行了全面检讨等工作。可以说,马英九任内的八年,也是陆生赴台学习的“黄金八年”。趁着马英九推动陆生赴台的政策东风,当时刚刚就读大学三年级的我也有幸成为了一名赴台湾世新大学新闻系交换学习的陆生。

  在台湾交换学习期间,我们陆生也充分地感受到了来自马英九的善意,有时马英九的讲座活动也会邀请陆生参加。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2011年1月17日,在宜兰传艺中心举办的一次研习营活动上,马英九受邀作为主讲嘉宾。在活动中,我作为两位陆生代表之一,获得了现场向马英九提问的机会。我当时向马英九问道,“如果有机会到大陆,您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马英九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说“我是福建人”。马英九说,“你的普通话很标准诶,完全听不出来像福建人。”紧接着,他又问我“你有没有什么特别推荐的地方?”为了不干扰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我则没有给出任何建议,而是对马英九说:“我们特别想听听您真实的想法”。马英九稍作思考后认真地回答说,“我的祖籍在湖南,所以最想到湖南湘潭看看祖坟。”那一刻,马英九真情流露地表达了想要到大陆祭祖的心愿。

  尽管这是一场闭门的讲座交流活动,但因为这是马英九首次公开表态想要赴大陆祭祖,而且又是在其即将准备竞选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特殊时间节点上,很快神通广大的台湾媒体人就获得了这个“新闻”,并且快速传播到了内地,关于“马英九答大陆学生:想去大陆祖父坟地悼念”等新闻短时间内快速占据各大媒体新闻版面,当时百度搜索多达100多万条。当时的我们都未曾想到,这场对话竟然会在12年之后成为现实。

中新社引用台湾《自由时报》报导马英九想到大陆祖坟祭拜的新闻。

  新加坡“习马会”再续前缘

  再次见到马英九先生,是四年后在新加坡举行的“习马会”上。2015年11月7日,这是一个令无数人都难以忘记的历史性时刻,两岸最高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了首次会面,实现了跨越66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也将两岸关系推向了历史高峰。作为现场记者之一,我有幸近距离见证了这一重大时刻,个中细节至今难忘。依然清晰地记得,习近平主席和马英九先生当天分别佩戴了一条红色领带与蓝色领带,在香格里拉大酒店“岛屿厅”进行了长达81秒握手之后,两人一路有说有笑、神采奕奕地走进会谈厅。见到等候已久的媒体记者,习近平和马英九默契地走到媒体区中间位停下脚步并向大家微笑挥手。随后,习近平和马英九分别在已经准备好的会谈桌两侧就坐,这也是66年来两岸领导人首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面会谈。期间,双方共进行了10分钟的开场致辞,彼此以“先生”互称对方。习主席对马英九说,“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马英九听后,感同身受地点头。

  习马会结束后,我幸运地抢到了时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记者会的三个提问机会之一。我问道,“身份和名义一直是困扰两岸领导人会面的问题,请问这次两岸领导人实现会面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张志军回答说,两岸双方通过沟通,商定这次会面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互称先生。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之前,按照一个中国的原则做出的务实安排,也体现了双方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2015年11月7日,习马会结束后,中评社林艳在时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记者会上提问。

  当天晚上,习近平与马英九在香格里拉酒店一起共进晚餐。因为马英九祖籍是湖南,晚餐特别为马英九准备了青蒜爆龙虾等湘式口味的菜肴。习近平也特别准备了茅台酒,而马英九则特地带去了1990年份的金门高粱酒和带有“马”字的马祖老酒。晚餐进行了大约80多分钟,比预计的时间要长一些。期间,我和近千名中外媒体记者一起挤在香格里拉酒店的大堂,等候吃完晚餐走出来的马英九。此时,现场媒体记者加上前来欢迎马英九的华人同胞,已将整个大堂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仅留下中间一个过道可供马英九通行。傍晚6点57分,面带笑容、略显微醺的马英九走出宴会厅,来到人群中,此时大堂出现了一阵阵闪光灯和快门声,现场气氛被再次推向高点。卡在比较前面位置的我也大声地向马英九挥手喊道:“马先生好,晚上有什么东西特别好吃吗?”马英九听到我的问题后,微笑着向我走来,虽然一旁的维安人员有些紧张,但马英九却非常亲切地一边和我握手,一边开心地回答说,“晚上的东西都好好吃啊。”这也是他当天结束晚餐后现场回答的唯一一个问题,直至他登上专机后才再度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

  看着马英九坐上专座远去的身影,那一刻,我也在默默祝福他有一天能够实现心中的愿望,早日踏上大陆的土地到湖南湘潭祭祖!

2015年11月7日,马英九与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共进晚餐后,马英九微笑着回答中评社记者林艳问题。(中评社资料图)

  马英九终于踏上回乡祭祖之路

  2019年5月17日,蔡英文办公室一纸函件,将马英九的“登陆管制期限”顺延了两年。突破重重枷锁,马英九终于在3月27日如愿踏上了大陆的土地,带着28位台湾青年一起开启了为期十二天的大陆访问之旅。尽管马英九的返乡祭祖之路走得不容易,但他也总算是等来了这一天。由于这是马英九73年来首次访问大陆,而且是在当前两岸关系紧张复杂的形势背景下,因此此行也备受瞩目。在马英九为期十二天的大陆参访之旅中,我有幸成为一名随团记者近距离地进行观察并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期间,我跟随马英九先生及其访问团成员一起乘坐高铁、飞机,从南京到武汉、长沙、重庆、上海,近距离采访的28场公开活动、拍摄的近一万张现场图片、写出的近四万余字的文字报导,都承载着我对这次此行沉甸甸的回忆。

  应该说,此次参访行程内容十分丰富,除了重走历史路,还有城市参访、校园交流、企业参观。但因为12年前的那次提问,令我最关注和印象最深刻的,仍是马英九的祭祖之行。4月1日,马英九带着三位姐姐和一位妹妹来到湖南湘潭白石镇祭拜祖坟。当天上午10点,马英九与家人抵达双阳村,沿着田埂来到了祖父坟前。随后,马英九一人独自走到祖父马立安的墓前,手抚墓围,深情凝视着墓碑,并且走近认真地看着墓碑正中刻着的字“显考马公大基老大人之墓”,他足足在那站立了有一分钟之久。在念祭文的过程中,马英九用家乡话深情地向祖父诉说着自己的发展经历及家人们的情况,更谈及了祖父对马家子孙后代的影响。当马英九向祖父说道,“亲爱的公公,这是我一生第一次来大陆祭祖与探亲,内心非常感动”时,马英九激动哽咽,拿出方巾擦拭眼泪。73年,跨越海峡终于等来这一刻,这份发自肺腑的深厚的乡情与浓浓的亲情打动了现场的两岸媒体人。有一位台媒记者当场泪目并感慨到,“人生有几个73年可以等待?”

马英九泪洒祖父坟前(中评社 林艳摄)

  祭祖仪式结束后,马英九在祖父坟前接受媒体记者的联合采访并回答了两位记者的提问。我首先向马英九提问,向他提起了当年作为陆生与他在宜兰传艺中心的对话情景并且问道“时隔12年,您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能否和我们谈谈此时此刻的心情?第一次来到父母生活过的地方,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因为距离马英九非常近,所以清晰地看到马英九在听到这个问题时已是喉咙哽咽。马英九一开口就激动落泪,“祖父去世时,父亲当时才7岁,我不可能见过祖父,但总是心心念念希望来祭祖。”说到这里,马英九泣不成声,一旁的姐姐轻轻俯拍他的后背,并鼓励他说“深呼吸”。马英九调整了一下情绪继续回答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我们中国人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来看到祖父的坟,内心非常感动。”“我们这一家子从父亲到叔叔姑姑都已经过世了,现在已经有38个子孙,大家都能够自立自强,一直都在遵照祖父的遗训在做人做事。”“在台湾出版博士论文时特别把祖父的遗训写在扉页上,父亲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他说这是祖泽与孝思,他觉得他的家庭教育没有失败。”“这次祭祖意味着多年来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让祖先听到了我们这几十年来的发展。我亲口告诉他,我们都照着他的遗训在做人做事,相信他在天之灵能够得到安慰。”在这短短的两分钟回答中,马英九几度拿出方巾擤鼻拭泪。这是此行采访中我第三次向马英九提问,但却是第一次见到他如此情绪失控。

祭祖仪式结束后,中评社记者向马英九提问。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我心中既有说不出的感动,也有着无限的感慨。对我个人而言,12年前作为陆生在台湾传艺中心向马英九提出问题并且听到他最想来湖南湘潭祭祖时,我并未曾想过有一天我能够亲眼见证并记录下他首次访问大陆祭祖的历史性时刻,更未曾想过在他实现祭祖愿望后能够获得第一个向他提问的机会。这一场跨越了12年的再次对话,也为我见证马英九漫漫归乡路画上了圆满句号。还令我感慨的是,历经12天的同行旅程,我对马英九的认识早不止于读书时的“隔台相望”或是习马会上的“镜头为眼”,而是通过近距离接触认识到了一个真实的他。依然记得,73岁的马英九在参访期间每天坚持晨跑,一口气爬完中山陵392级台阶不带气喘;依然记得,面对路人称赞他实在太帅的时候,他笑着回应说“那怎么办呢”?依然记得,他在武昌起义纪念馆听到孙中山原音时,伫立良久任由旁人多次示意都不愿离去;依然记得,他在湖南台看完祭祖短片后眼眶湿润,与大家现场深情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依然记得,他在湖南大学听到提问的同学会讲湘潭话,他激动地狂飙了一大段家乡话来回应;依然记得,在分别之际他还特别给我留下了一张写有马家祖训的书签,并在“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后贴心地写下我的姓名。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难忘的记忆,也让我更加深切感受到对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言,12年的期盼、36年的等待是一种怎样的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有着多少的分量,又承载着多少的意涵。

  犹记得,在湖南大学与青年交流座谈中,马英九对现场的两岸学子说,“我们年纪都已经大了,光靠我们是不够的,希望年轻的生力军能够将这项工作继续推动下去”。回想自己12年间从一名尚在求学的新闻系学生成为了一名专业新闻人,并且如愿地投身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中,看到团内台湾年轻人都处于青春最美好的年纪,比那时推动老兵回乡探亲的马英九还要年少,我突然读懂了这句话的深意,读懂了这个团的深意。是啊,时局的纷繁终乱不了一个人的故土根,时间的流逝终阻不断一个人的思乡情,地理的分割终挡不住一个人的归乡路。当这种信念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跨越代际、赓续传承,必能不断涌现出连接两岸的新故事、新力量,让历史潮流冲破阻碍、滚滚向前。

2023年4月1日,马英九带着三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来到祖父马立安坟前祭拜。(中评社 林艳摄)

4月1日,马英九和家人来到祖居地湖南湘潭白石镇潭口村参访,见到热情欢迎他的乡亲,马英九用浓浓的湖南家乡话说道“湘潭伢子回来了!”(中评社 林艳摄)

  中评社香港4月19日电(记者林艳)3月27日至4月7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首次访问大陆引发两岸各界高度关注。回顾此行,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瞬间:马英九在湖南湘潭祭祖饱含热泪,在回答中评社记者谈及实现祭祖愿望的心情时泣不成声,见到热情的湘潭乡亲激动地说“湘潭伢子(孩子)回来了”……然而,73岁的马英九等来这一刻并不容易,其背后经历了无数个漫长等待的日夜。期间,我也有幸在两岸历史的浪潮中,见证了马英九的漫漫归乡路,并记录下了一些难忘的新闻故事。

  37岁推动老兵实现返乡探亲愿望

  谈起马英九的返乡祭祖之路,总是让我们不由地想到当年老兵返乡探亲的艰难历程。1987年台湾当局放宽两岸探亲政策,开放老兵回乡探亲,而那个帮助百万老兵实现返乡探亲愿望的幕后推手正是马英九。4月2日,马英九在湖南大学座谈交流中和现场两岸学子分享了这段历史往事。1987年3月,马英九担任蒋经国翻译,蒋经国在一次外宾接待活动结束后突然问马英九:“英九,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马英九如实汇报说,最近有很多老兵表示想返乡探亲。现在每年已经有一两万人经由香港返回大陆探亲,但也有一些老兵不愿意违法,穿着写有“想家”的长袍在西门町等地游街请愿,很令人同情。同时,他也大胆地向蒋经国建议是时候可以考虑开放老兵返乡探亲,蒋经国听后让马英九去向时任副秘书长张祖诒报告这件事。

  来到张祖诒的办公室里,张祖诒告诉他蒋经国先生已有指示:基于人道精神,政府应立即规划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同时,马英九也第一次看到了《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的初稿。由此,蒋经国在台湾实施了多年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开始了不可逆转的瓦解进程。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宣布台湾解严。次年,年仅37岁的马英九调任台湾行政部门,兼任“大陆工作会报小组”执行秘书,后来这个小组逐渐演变成“陆委会”。在他的参与协调下,一批批台湾老兵启程回家。然而,令其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回乡探亲之旅却足足等了36年才成行。因此,马英九在今次踏上大陆土地之前也激动地说,“自己从37岁开始从事两岸事务工作,等了36年才有机会访问大陆,的确是等的久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