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加入本田-日产联盟 日系车形成两大阵营
本田和日产3月宣布了一篮子合作,但日产持股34.01%的三菱汽车的动向未定。三菱汽车将参与本田-日产联盟的框架,3家车企携手为生存下去而提高竞争力。
三菱汽车已与本田-日产签署保密协议,启动磋商。本田2023财年(截至2024年3月)的全球销量为407万辆,日产为344万辆,分别具有日本国内第2、3位的规模。如果再加上三菱汽车的81万辆,将成为拥有约833万辆的联盟。
日本最大车企的丰田一直在日本国内结盟。在乘用车方面,与大发工业、铃木、SUBARU(速霸陆)和马自达签订了合作协议,4家合计达到1600万辆规模。
三菱汽车今后将与本田-日产确定具体的合作内容。计划在控制车辆的车载软体领域实现3家车企的通用化。日产和本田被认为将联合开发操作系统(OS),将协商也用于三菱汽车的车辆。
车载软体利用汽车与外部的双向通信功能更新软体,销售之后也能提高性能。虽然左右新一代车的竞争力,但需要巨额的开发费用。通过联盟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引进高性能技术,把经营资源转移至其他电动化领域。
还将考虑车辆的互补。本田在日本国内并不生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和皮卡。将讨论在该领域具有优势的三菱汽车提供OEM(贴牌生产)。未来还将探索在轻型车领域的合作。
在本田、日产和三菱三家车企联手的背后,存在对于被称为百年一遇的汽车行业大转型的危机感。为实现去碳化,将从引擎汽车向纯电动汽车转型,在此背景下,新兴势力正在崛起,日本企业行动迟缓。
从2023年EV的全球销量来看,日产为14万辆、本田为1.9万辆,另一方面,特斯拉达到180万辆、中国比亚迪达到157万辆,日企远远落在后面。在世界最大汽车市场中国,面对当地企业的低价EV陷入苦战,本田和日产不得不调整扩张路线。
日产2023年调整了与法国雷诺的资本关系,对日产而言,销售规模带来的成本削减效果减弱。本田此前一直坚持自给自足,但认为要提高EV和车载软体的竞争力,规模的扩大不可或缺。
本田和日产将在构筑EV的供应链方面展开合作。还计划联合开发或采购成为EV心脏部位的驱动装置“E-Axle”。
三家车企希望通过延长续航里程、左右行驶性能的零部件,提升EV的竞争力。随着三菱汽车加入本田-日产联盟,将抗衡丰田、特斯拉和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