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此时为何需要重新认识香港战略价值?
中评社香港9月1日电(评论员林艳)日前,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兼职教授、深圳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专家、原香港中联办研究部部长曹二宝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了题为《香港的国际地位和国家战略价值---香港回归25周年的感想和展望》的文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曹教授的文章全面深入地论述了香港的国际地位和国家战略价值,指出了香港在不同国家发展时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全局性功能地位,揭示了历代中央领导人对香港战略定位的深层次考量。我们以为,在香港回归25周年及开启由治及兴发展新阶段之际,重新审视、思考和突显香港对国家的战略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各方理解保留“两制”特色的战略考量与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香港GDP不断被内地一些城市超越,一些反对势力不断利用香港从事危及国家安全的活动,加之香港在疫情防控上差强人意等等,不少人在谈及香港时印象转差,一些怨气甚至直接指向“一国两制”,“取代论”“拖累论”等杂音随之泛起,并在网络自媒体等平台上流传甚广,误导作用不可小视。这些错误论调的产生,本质上是由于不了解香港的战略价值,不清楚“一国两制”的战略意义。曹教授的文章,正是对此的一次有力“科普”和正本清源。认真阅读其中列举的一系列事实和数据,相信大家可以更好体会,为什么习近平主席会在回归25周年大会上专门指出中央很珍视香港的独特优势,专门强调“一国两制必须长期坚持”。
必须指出的是,一方面,在国家长期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香港的优势其实就是中国的优势。现在美国一些政客想靠唱衰香港和对香港“去功能化”来遏制中国,对此,我们显然不能听之任之,自我否定或是自废武功。另一方面,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百年演变中,香港逐步成为了东西方的桥梁纽带,这种角色定位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历史形成的。不是停留在战略或政策层面的,而是深入观念和文化底层、深入东西方人心的。百年积淀非一日之功,可以想见,直至相当久远的未来,香港都将“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其特殊作用是完全不可替代的。
正是基于香港上述特点的清醒认识,一代代领导人始终坚持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处理香港问题。当年“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说到底就是要最大化保持香港的战略价值,发挥香港的战略作用,这绝不是现在有些人所说的什么“历史的无奈”“历史的权宜”,而是体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强烈的历史主动。我们认为,在香港“一国两制”实践25周年之际,所有建设者和参与者都需要再度重温实施这一基本国策的初心,重温其中“求大同存大异”的中华传统智慧。要清楚地认识到既要一国之本,又要“两制”之利;既要建设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也要建设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这既符合香港根本利益,也符合国家根本利益。
香港是一个经济城市,曾在“四小龙”中处于发展程度最高的位置。正如曹教授文章所指出的,不论是国际营商环境、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普通法系、简单税制等方面,香港都有着传统的先发优势。然而,回归25年来,由于美西方势力及反对派或明或暗地进行颠覆活动,肆意制造“泛政治化”气氛,导致香港分裂对抗加剧,社会争拗不断,始终难以集中精力聚焦发展。曹教授的文章让人掩卷深思,假如没有反中乱港势力的掣肘,以香港的基础之强、活力之盛,在过去25年间又能取得多少新的令国人自豪、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时光难以追溯倒流,但好在中央出手、香港转治,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新的篇章已经到来。
当前,香港已经进入从由乱到治到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阶段的转换意味着任务和使命更加重大。我们认为,聚焦精力谋发展、搞建设是当前的第一要务,这亦应成为所有参与“一国两制”建设者和参与者的一致共识。首先,随着中央出手拨乱反正,香港拥有了回归以来没有过的安定社会政治环境,以更大力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可谓正当其时;其次,一年“黑暴”、三年疫情、20余年的纷纷扰扰,香港再也等不起、慢不得了,亟待以新的作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最后,制度法律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后,最终还要筑牢社会人心的根基,聚焦发展不仅是实现由治及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由乱到治成果的应有之义。
需要指出的是,任务和使命的转变不是抽象的,必然要涉及方方面面的重大调整。从政策举措看,要破除利益固化藩篱、解决住房问题以及产业空心化问题等一系列长期日积月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绝非易事,势必需要拿出大胆改革、积极探索的勇气和魄力。从观念思路看,回归以来长期政治斗争所催生出的社会观念、治理路径等,也具有极强的历史惯性,老的范式不加革新,新的范式就难以建立起来。我们认为,相比“由乱到治”,“由治及兴”更加艰巨复杂,所有“一国两制”的建设者和参与者都应当认识到,当前对改革精神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相信,各方越早将精力和资源转到香港发展建设这一主线上来,香港就能越早补上因政治争拗所造成的发展遗憾,就能越好发挥对国家的战略作用。
我们注意到,曹教授的文章充满了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他所引用的“两个必然论”和“两个绝不会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不可否认,香港之所以具有一系列传统优势,主要是由于历史上英美等西方国家看中了香港背靠祖国、辐射亚太的特点,将其作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布局中的重要节点来打造。香港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正是上世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快速发展的反映。认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把握香港由治及兴进程中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
其一,香港要发展,抓住大势是关键。当今世界最大的潮流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香港已回归祖国,再次赶上了无与伦比的时代机遇,理应对由治及兴充满信心。在东升西降的大背景下,香港由治及兴的过程必然是自身战略优势再升级、再创造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满足于维护过往优势,而是要以国家需要为导向寻求新的机遇和动力。此外,国际新旧力量的转换、新旧格局的交替不会一蹴而就,香港在由治及兴中仍需发挥联通中西的优势,努力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战略缓冲之地。
其二,香港要发展,中央指导是必须。历史上,谋划香港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角色地位的不是香港,而是西方。回归后,虽然治理的底层逻辑已全然不同,但要让其在民族复兴的大潮流中真正发挥作用,完全寄希望于香港自身能力是不现实的,仍然要靠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我们认为,香港的治理需要加入“融合治港”新思维,中央对香港的发展不仅是支持,还需要从全局高度进一步加强政策指导,这样才能帮助香港突破自身目光视野的局限性,使其真正找到一条由治及兴的大道。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一国两制”在过往的人类政治实践中从未有过,前人用超凡的勇气探索和突破,后人以坚定的信念实践和发展。我们期待,从国家层面重新认识香港战略价值,能够让香港的爱国者治港和由治及兴更好地找到初心、方向以及无尽的力量!我们更期待,香港对国家的战略价值能够在由治及兴的过程中实现新的飞跃!
中评社香港9月1日电(评论员林艳)日前,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兼职教授、深圳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专家、原香港中联办研究部部长曹二宝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了题为《香港的国际地位和国家战略价值---香港回归25周年的感想和展望》的文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曹教授的文章全面深入地论述了香港的国际地位和国家战略价值,指出了香港在不同国家发展时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全局性功能地位,揭示了历代中央领导人对香港战略定位的深层次考量。我们以为,在香港回归25周年及开启由治及兴发展新阶段之际,重新审视、思考和突显香港对国家的战略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各方理解保留“两制”特色的战略考量与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香港GDP不断被内地一些城市超越,一些反对势力不断利用香港从事危及国家安全的活动,加之香港在疫情防控上差强人意等等,不少人在谈及香港时印象转差,一些怨气甚至直接指向“一国两制”,“取代论”“拖累论”等杂音随之泛起,并在网络自媒体等平台上流传甚广,误导作用不可小视。这些错误论调的产生,本质上是由于不了解香港的战略价值,不清楚“一国两制”的战略意义。曹教授的文章,正是对此的一次有力“科普”和正本清源。认真阅读其中列举的一系列事实和数据,相信大家可以更好体会,为什么习近平主席会在回归25周年大会上专门指出中央很珍视香港的独特优势,专门强调“一国两制必须长期坚持”。
必须指出的是,一方面,在国家长期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香港的优势其实就是中国的优势。现在美国一些政客想靠唱衰香港和对香港“去功能化”来遏制中国,对此,我们显然不能听之任之,自我否定或是自废武功。另一方面,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百年演变中,香港逐步成为了东西方的桥梁纽带,这种角色定位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历史形成的。不是停留在战略或政策层面的,而是深入观念和文化底层、深入东西方人心的。百年积淀非一日之功,可以想见,直至相当久远的未来,香港都将“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其特殊作用是完全不可替代的。
正是基于香港上述特点的清醒认识,一代代领导人始终坚持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处理香港问题。当年“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说到底就是要最大化保持香港的战略价值,发挥香港的战略作用,这绝不是现在有些人所说的什么“历史的无奈”“历史的权宜”,而是体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强烈的历史主动。我们认为,在香港“一国两制”实践25周年之际,所有建设者和参与者都需要再度重温实施这一基本国策的初心,重温其中“求大同存大异”的中华传统智慧。要清楚地认识到既要一国之本,又要“两制”之利;既要建设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也要建设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这既符合香港根本利益,也符合国家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