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领先全球

  中评社香港8月28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此前,由中国承建的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正式交付挪威。这座“超级渔场”容量超过25万立方米,相当于200个标准游泳池,仅7名员工每年可养三文鱼150万条。该装备标志着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2021年,中国造船完工量3970.3万吨,同比增长3.0%;新接订单量670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1.8%;手持订单量9583.9万吨,同比增长34.8%,其中出口船舶占88.2%。2021年,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的47.2%、53.8%和47.6%,同比分别增加4.1、5.0和2.9个百分点。当年中国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各有6家企业分别进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产业集中度保持在较高水准,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均占全国总量的69.3%,手持订单量前10家企业占69.5%。

  中国还是全球造船能力最全面的国家,中国造船企业能够生产所有各种类型的船舶,包括技术要求很高的LNG(液化天然气)船和大型邮轮。虽然首艘大型邮轮尚未下水,但已指日可待,而且第二艘也已上了船台。此外还有科考船、挖泥船、各类海上油气平台、各种作业支持船(例如海上风机安装船和海底隧道沉管运输及安装船)。过去中国海上工程界只能根据现有的装备制定施工方案,如今则可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案新建专用的装备,例如全球闻名的港珠澳大桥就是如此建成的。此外,各类船舶的动力、机电、通信和导航设施,中国也都能自主设计和生产。

  这里且以中国南通造船厂于2017年建成投产的“天鲲号”挖泥船为例。挖泥船分为绞吸式、耙吸式等类型,用于沿海及深远海港口航道疏浚及围海造地,是海洋装备制造业的重器。绞吸式挖泥船是利用转动着的绞刀绞松河底或海底的土壤,与水泥混合成泥浆,经过吸泥管吸入泵体并经过排泥管送至排泥区。绞吸式挖泥船施工时,挖泥、输泥和卸泥都是一体化,自身完成,生产效率较高。

  “天鲲号”全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深可达35米。作为首艘国内设计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的技术先进性和结构复杂程度在同类船舶中位居前列,也催生了不少“世界之最。”“天鲸号”在技术和能力上堪称是目前世界排在前列的。它挖掘能力强、输送能力强、适应海况能力强,而且机动性非常好,还能自航前往世界任何地方。   “天鲲号”配有亚洲挖泥船中最强大的挖掘系统,绞刀功率达到6600千瓦,不仅可以疏浚黏土、密实砂质土、碎石,还能轻易地将海底中强等硬度的岩石连续绞碎。在执行吹填作业时,“天鲲号”能以每小时60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海水的混合物甚至深海岩石粉碎吸出并抛投到最远15公里外的海域,相当于每小时就能挖出3个标准游泳池大小的坑。没有这样的“造岛神器”,上海的洋山港就不可能建设得如此顺利。另外,南京以下至长江口航道能保持12.5米水深,5万吨船舶可全天候入港,此举极大提升了航运效率,这也都是得益于拥有疏浚巨无霸。

  再看看海上钻井平台的典型案例。2017年2月,由烟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交付投产。该平台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与传统单钻塔平台相比,“蓝鲸1号”配置了高效的液压双钻塔和全球领先的DP3闭环动力管理系统,可提升30%作业效率,节省10%的燃料消耗。

  “蓝鲸1号”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最高水准,将中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也是中集集团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升国家高端能源装备实力的重要实践。该平台先后荣获2014年《World Oil》颁发的最佳钻井科技奖以及2016 OTC 最佳设计亮点奖。

  至于上海振华集团所生产的各类港口机械,早就在全球市场占有80%以上的份额,是全球该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美国虽然极不愿意,但也只能从该集团进口各类港口设备,因为别无选择。

  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上国土,还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海洋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欲将海洋经济做大做强,离不开各类能力出众的海工装备,否则就只能望洋兴叹。过去中国在这一领域相当落后,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海工装备企业异军突起,在全球市场上显得得心应手。随着今后中国海工企业技术和经验的充分积累,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将会进一步凸显。   中评社香港8月28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此前,由中国承建的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正式交付挪威。这座“超级渔场”容量超过25万立方米,相当于200个标准游泳池,仅7名员工每年可养三文鱼150万条。该装备标志着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2021年,中国造船完工量3970.3万吨,同比增长3.0%;新接订单量670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1.8%;手持订单量9583.9万吨,同比增长34.8%,其中出口船舶占88.2%。2021年,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的47.2%、53.8%和47.6%,同比分别增加4.1、5.0和2.9个百分点。当年中国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各有6家企业分别进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产业集中度保持在较高水准,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均占全国总量的69.3%,手持订单量前10家企业占69.5%。

  中国还是全球造船能力最全面的国家,中国造船企业能够生产所有各种类型的船舶,包括技术要求很高的LNG(液化天然气)船和大型邮轮。虽然首艘大型邮轮尚未下水,但已指日可待,而且第二艘也已上了船台。此外还有科考船、挖泥船、各类海上油气平台、各种作业支持船(例如海上风机安装船和海底隧道沉管运输及安装船)。过去中国海上工程界只能根据现有的装备制定施工方案,如今则可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案新建专用的装备,例如全球闻名的港珠澳大桥就是如此建成的。此外,各类船舶的动力、机电、通信和导航设施,中国也都能自主设计和生产。

  这里且以中国南通造船厂于2017年建成投产的“天鲲号”挖泥船为例。挖泥船分为绞吸式、耙吸式等类型,用于沿海及深远海港口航道疏浚及围海造地,是海洋装备制造业的重器。绞吸式挖泥船是利用转动着的绞刀绞松河底或海底的土壤,与水泥混合成泥浆,经过吸泥管吸入泵体并经过排泥管送至排泥区。绞吸式挖泥船施工时,挖泥、输泥和卸泥都是一体化,自身完成,生产效率较高。

  “天鲲号”全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深可达35米。作为首艘国内设计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的技术先进性和结构复杂程度在同类船舶中位居前列,也催生了不少“世界之最。”“天鲸号”在技术和能力上堪称是目前世界排在前列的。它挖掘能力强、输送能力强、适应海况能力强,而且机动性非常好,还能自航前往世界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