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香港书展亟待做大“书展IP”

  中评社北京7月17日电/网评:做大“书展IP”

  来源:大公报

  第34届香港书展今日开锣,下述数字足以反映此次活动盛况:展会面积56500平方米;760多家参展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图书1500多种,总数超过18000册;举办600多场文化活动,8大讲座系列共有逾百场讲座。

  与书展同时举行的还有“运动消闲博览”及“零食世界”。三展合一,相得益彰。书展既有文化书香,也有运动乐趣,兼具美食滋味,入场者可一次过获得视觉、触觉、味觉的三种享受增加了书展吸引力。

  书展是香港每年一度的盛事,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也是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角色的体现。去年书展入场人次接近100万,人均消费872元,无论入场人数还是销售额,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的书展,有人形容香港书展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书展”。大家期待,今年书展可以更上一层楼,吸引更多的入场人数,发挥更大的文化和经济影响力。

  在这个变化纷繁的世界,书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可否认,近年书展多少予人以“卖货场”的印象,在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交流,乃至提升香港角色的作用等方面有所欠缺。   因此,未来应着力做大“香港书展”这个大IP,增加更多各地文化要素,促进“大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要打造版权交易平台,这关乎香港出版印刷业在国际上的江湖地位。香港书展举办之初,设有专门的“国际版权交易会”,还有出版业界论坛、印刷业界博览等同业交流活动,这方面的活动近年来未有大的突破,呈萎缩之势。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举办了34年的香港书展,是时候进化至2.0版。这需要充分发挥香港“一国两制”下包容荟萃中外文化的优势,让香港书展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助力文艺交流中心的建设,同时吸引更多国际同业参与,举办产权交易会及出版印刷高峰论坛,使之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国际化的书展,在文化传播领域说好“中国故事”和“香港故事”。   中评社北京7月17日电/网评:做大“书展IP”

  来源:大公报

  第34届香港书展今日开锣,下述数字足以反映此次活动盛况:展会面积56500平方米;760多家参展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图书1500多种,总数超过18000册;举办600多场文化活动,8大讲座系列共有逾百场讲座。

  与书展同时举行的还有“运动消闲博览”及“零食世界”。三展合一,相得益彰。书展既有文化书香,也有运动乐趣,兼具美食滋味,入场者可一次过获得视觉、触觉、味觉的三种享受增加了书展吸引力。

  书展是香港每年一度的盛事,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也是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角色的体现。去年书展入场人次接近100万,人均消费872元,无论入场人数还是销售额,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的书展,有人形容香港书展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书展”。大家期待,今年书展可以更上一层楼,吸引更多的入场人数,发挥更大的文化和经济影响力。

  在这个变化纷繁的世界,书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可否认,近年书展多少予人以“卖货场”的印象,在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交流,乃至提升香港角色的作用等方面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