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教师研究闽南习俗 搭建两岸心灵桥梁
出生于台湾高雄、祖籍福建闽南地区的李姿莹,从小就浸润在闽南文化中,红砖古厝、石板老街、歌仔戏……这些都是她记忆中最熟悉的景色。其中,作为闽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歌仔戏,李姿莹与它更是有着深厚的缘分。她回忆,童年时期,最开心的事就是遇上节日庆典,附近庙宇有剧团搭台唱戏,邻里的大人小孩齐聚台前观戏。周边有小贩摆摊,卖各种小吃、饮料以及气球之类的小玩意,热闹非凡。
被闽南文化“喂养长大”
年少时,闽南文化留在李姿莹心中的是仪式感满满的生动场景,后来随着求学研究方向,李姿莹对闽南文化的解读,又多了几分厚重。从在台湾台东大学读大学三年级时入选“台湾科技部大专生研究资助计划”,做有关闽南民间传说的乡野调查,到在台湾成功大学读硕士期间有机会去大陆,为闽南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做文献收集工作,再到读博士期间进行校际博士生交流,当李姿莹越深入接触闽南文化这座宝藏时,就越发地惊叹自己原来是“闽南文化喂养长大的”。李姿莹认为,闽南文化流淌在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打开闽南文化这扇窗,会帮助更多台湾青年瞭解原乡文化,去自主建立与大陆的联结。
李姿莹与福建漳州结缘,也与闽南文化有关。二○一三年,还是台湾成功大学研究生的李姿莹参加了闽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那是我研究闽南文化以来,第一次踏上闽南这片土地。”因缘际会的经历,让李姿莹爱上了与台湾有着相似风土人情的漳州。二○一八年九月博士毕业后,李姿莹追随着爱情的脚步,入职位于漳州的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小说创作》、《戏曲研习》、《两岸非遗文化创意设计》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