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孟丽红谈大湾区协同养老

港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北京3月15日电(记者陆文煜)全国两会在京召开,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引发社会热议。日前,港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接受中评社记者访问时表示,支持大湾区养老机构发展壮大,期望两地机构部门进一步深化协同合作,共同提升养老康复产业发展。

  近年来,孟丽红持续关注养老产业,积极提交各项提案,其中有部分已得到相关部门回应、采纳并落实。她指出,祈福新邨打造了新型医养结合家庭式养老服务——祈福护老公寓,有祈福医院保驾护航,满足了多元化养老需求,走在了“社区养老模式”的前列,为大湾区长者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在粤港澳养老服务的协同合作方面,孟丽红认为要支持大湾区养老机构发展壮大,将有港人入住的内地养老机构纳入香港社会福利署的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计划,为港籍老年人在内地养老提供多样化的品质服务。孟丽红表示,相关提案已得到民政部门重视,并回应将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支持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养老服务、乡镇(街道)层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研究制定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老年人用品的研发。

  随着两地交流恢复,大湾区亟待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孟丽红表示核心关键在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共同发力、协同合作。首先是政府各方面政策要具体落实到位,各地政策要衔接、各个领域要实现互联互通。其次是市场、企业充分发挥力量,互补长短,合力推动,加速融合。以祈福集团为例,旗下的祈福新邨作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示范区”,为大湾区提供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理想国际社区。

  至于如何协助港澳人才更好融入内地、留在内地发展?孟丽红认为可以从法律法规、医疗、教育、交通、金融、青年交流等方面进行完善,解决最基础的民生问题,降低人才流动的成本。其中孟丽红特别提到,要进一步放宽港生入读内地学校门槛,为港澳籍人士子女采取更加务实灵活的学籍政策。

  今年两会,孟丽红的提案主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粮食安全四个方面。

  孟丽红,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

  以下为访谈全文:
     中评社记者:今年两会,您带了哪些提案到北京?

  孟丽红:今年两会我的提案主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粮食安全共四个方面。

  一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缺乏牢固的法律基础,三地规则衔接度不高,城市间还存在较多壁垒,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协同。

  二是推动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是国家的瑰宝,但目前还存在人才紧缺、力量薄弱、产业化水平低、研发缓慢等问题,需要全面系统化整理融合,要利用高科技、大数据、科学化推动中医药发展。

  三是关注我国粮食安全。要减少对外国进口粮食的依赖,就要出台鼓励政策,充分利用好荒地,在农业方面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化、产业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评社记者:社会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开发养老社区、布局居家养老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在大湾区内,您认为可以如何实现粤港澳养老服务的协同合作?

  孟丽红:我们探索了新型医养结合家庭式养老服务,提供多元化服务,走在了“社区养老模式”的前列。2009年,我们在祈福新邨打造了全国首家集老年养生、医疗保健于一体的医养结合家庭式养老服务——祈福护老公寓,提供老年人日托、全托等照护服务,包括日常基础护理服务、一对一专业护理服务、日常餐饮配送、就医陪诊及基础生活照料等,为大湾区长者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祈福医院专业医疗团队保驾护航,定期对长者进行查房,为老人提供综合评估、慢性病管理、随访、康复运动用药指导等服务。对于突发急危重症的老人,通过绿色通道直达祈福医院。在尊重长者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的前提下,从生活照料、健康护理、专业营养师膳食安排等方面都给每位长者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我们还特别针对夫妻养老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和生活照料计划,让长者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情感和服务关系。

  在硬件设施上,护老公寓的室内布置如家一样温馨,走廊、厕所等设置了方便老人使用的设施。很多周边小区的居民都愿意把老人送进祈福护老公寓,近距离方便随时探望,所以我们也走在了“社区养老模式”的前列。

  在粤港澳养老服务的协同合作方面,我认为要支持大湾区养老机构发展壮大,将有港人入住的内地养老机构纳入香港社会福利署“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计划”,为港籍老年人在内地养老提供多样化的品质服务。

  2022年我提交了《关于大力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提案》,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推动养老用品的适老化和标准化等方面提出建议。令我高兴的是,这些提案得到了民政部门重视,目前已立案,并表示会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支持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养老服务,支持乡镇(街道)层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研究制定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结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专项的实施,加强老年人用品的研发。   中评社记者:祈福集团拥有多元化资源,已打造了养老、医疗、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运营成熟的一条龙服务。您认为,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核心关键是什么?企业应如何助力?

  孟丽红: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核心关键首先是政府各方面政策要具体落实到位,各地政策要衔接、各个领域要实现互联互通。其次是市场、企业充分发挥力量,互补长短,不要恶意竞争,合力推动,加速融合。

  这些年,祈福集团打造的祈福新邨作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示范区”,为大湾区提供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理想国际社区。未来,祈福集团将在以下八个方面持续升级,以更好助力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一、人居方面,打造国际化一流社区和全球宜居标杆。首先,要建设境外与境内居民共融共享的一流融合型国际化社区;其次,全力打造“智慧城市”标杆,吸引更多香港及全国各地精英在祈福新邨安居。

  二、医疗方面,联动两地医疗资源互联互通,打造智慧医院。祈福医院受到广大香港人的信赖,亦是广东省首批渉外定点医院之一,医院设有港澳台服务中心和国际诊疗中心,目前已获批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未来我们还要在全面布局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多元化、全方面服务;引入十余位港医驻诊,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融合;争取香港医疗券使用试点医院,积极开展与港澳高端医疗机构交流合作,强化粤港澳三地医疗机制对接,大湾区内医疗机构、医生平台互联互通、共享信息,开展在线诊疗、药品配送、健康咨询及远程影像、远程会诊等服务,推动大湾区医疗健康产业高端化、便捷化、智慧化发展。   三、教育方面,要进一步探索跨境教育新模式,创新粤港澳教育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目前祈福英语实验学校是香港学生入读内地学校的首选,专门创办有“港澳子弟班”,充分满足内地及港澳教学课程需求,目前在读港籍学生1000多人。下一步我们要全力打造“港澳子弟班”品牌,打造粤港澳优质教育交流基地,与香港互结“姐妹学校”、举办文化交流、学术论坛等,推动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同时还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港澳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持续增进港澳学生与内地的深度融合。

  四、交通方面,进一步打造祈福交通中心成为集景观、休闲、购物于一体的体验式商业集散中心,无缝连通地铁口,1站到广州南站,高铁48分钟到香港,引入香港直通巴士,每天多趟巴士往返香港各地,便利两地往来。

  五、共融交流方面,要打造国际化创业+就业+交流平台。持续推动举办优秀港生评选等交流活动,全力打造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实习、就业、创业,参加特区政府“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广州市“展翅计划”港澳台大学生实习计划、广州市港澳台侨大学生实习就业专场招聘会;引入各产业如金融、律师、医疗等国际人才,构建开放包容的优质人才示范区。

  六、文化方面,要进一步打造国际和谐社区,讲好大湾区故事。善用新媒体传播力量,吸引更多港人来内地发展;打造首个湾区港青相亲平台,为香港与内地青年创造交友联姻机会;定期开展示范区境内外居民交流活动,持续营造“中西合璧”国际社区人文氛围。   中评社记者:对于来内地发展的港澳人才,您认为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大湾区、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更加释放人才活力?

  孟丽红: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特点,加上新冠疫情、3年未正常通关等各种因素叠加,导致部分政策推进缓慢。目前香港和内地已全面恢复通关,越来越多港澳人才选择来到大湾区发展,希望政策能够与时具进,优化调整,一一针对解决难点、痛点尽快去落实。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议完善法律法规的顶层设计。可以参考上海自贸区模式,授权粤港澳大湾区暂时调整部分法律规定,促进大湾区三地规则衔接。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给与港澳投资者国民待遇,逐步取消准入限制条件。设立大湾区专门法院,便捷解决大湾区经贸活动法律纠纷。

  第二,进一步放开港人购房限制及贷款方面的要求,不限套、不限贷,协调两地银行常规业务沟通往来,实现两地流水互认,促进港澳人士内地办理按揭购房业务。

  第三,进一步推动加快香港医生在内地的执业审批。目前香港医生在内地注册只能在一家医疗机构,注册专业只能选一种,为期最长一年,只能短期行医,时间稍长就要重复办理手续,且目前手续较为繁杂,审批时间长,这与香港医生的实际医学资历不相符,导致港医受限太多,故不愿意进入内地行医。

  第四,进一步放宽港生入读内地学校门槛,为港澳籍人士子女采取更加务实灵活的学籍政策。例如,进一步放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籍要求、放宽大湾区对港澳籍学生报读大学的学籍要求。

  第五,希望合理调整香港至内地高铁定价,或针对经常往返的香港人士可以推出月票制,减轻交通费用负担。高铁到香港才半个多小时左右,但票价比广州到深圳高出很多,有些香港人还没举家搬迁到内地,家人还在香港,可能需要经常往返,成本太高。物流、交通流、信息流、首先要人流动起来,交通流动起来。

  第六,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系统,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线上支付、办理回乡证等,解决最基础的民生问题。

  第七,进一步加大香港青年在内地实习交流、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出台面向港澳青年的实习补贴政策,加大对吸纳港澳青年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府资金补助。

港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受访者供图)

  中评社北京3月15日电(记者陆文煜)全国两会在京召开,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引发社会热议。日前,港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接受中评社记者访问时表示,支持大湾区养老机构发展壮大,期望两地机构部门进一步深化协同合作,共同提升养老康复产业发展。

  近年来,孟丽红持续关注养老产业,积极提交各项提案,其中有部分已得到相关部门回应、采纳并落实。她指出,祈福新邨打造了新型医养结合家庭式养老服务——祈福护老公寓,有祈福医院保驾护航,满足了多元化养老需求,走在了“社区养老模式”的前列,为大湾区长者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在粤港澳养老服务的协同合作方面,孟丽红认为要支持大湾区养老机构发展壮大,将有港人入住的内地养老机构纳入香港社会福利署的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计划,为港籍老年人在内地养老提供多样化的品质服务。孟丽红表示,相关提案已得到民政部门重视,并回应将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支持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养老服务、乡镇(街道)层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研究制定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老年人用品的研发。

  随着两地交流恢复,大湾区亟待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孟丽红表示核心关键在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共同发力、协同合作。首先是政府各方面政策要具体落实到位,各地政策要衔接、各个领域要实现互联互通。其次是市场、企业充分发挥力量,互补长短,合力推动,加速融合。以祈福集团为例,旗下的祈福新邨作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示范区”,为大湾区提供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理想国际社区。

  至于如何协助港澳人才更好融入内地、留在内地发展?孟丽红认为可以从法律法规、医疗、教育、交通、金融、青年交流等方面进行完善,解决最基础的民生问题,降低人才流动的成本。其中孟丽红特别提到,要进一步放宽港生入读内地学校门槛,为港澳籍人士子女采取更加务实灵活的学籍政策。

  今年两会,孟丽红的提案主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粮食安全四个方面。

  孟丽红,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

  以下为访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