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程科普”,走进自然和生活
人人都是科学教育工作者
一个优秀的科创人才,仅仅拥有科学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培养科创人才的关键在于锻造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个性化的兴趣与人格。人的大脑学会知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通过每天、每节课细水长流的方式完成。大脑中形成的一个个脑神经回路,到某一阶段才会呈现出整体的学习效果,实现这个效果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
所有学科都有一套长期积累形成的符号和概念系统。孩子在学校里经过长时间的符号和概念学习训练,才能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学科教育最大的优势是结构化,这种结构化是知识、概念、原理、理论一层层叠加关联的过程。一旦这些结构化的学科事实被人掌握,就会上升到学科观念层面,使学科思维能力提升为普遍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是人脑适应学科教育的非常有趣的事实。
任何学科都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机会,我们应该提倡“课程科普”的教育理念。语文课中有许多经典名作,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里,北国的槐树有“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走上街头去看一看槐树;当讲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走进自然,去听一听蝉鸣?音乐课程中,我们在教学生弹奏乐曲时,是不是可以让他们瞭解一下钢琴的历史、研究一下吉他的原理?美术课程中,我们在用水彩或油画颜料作画时,是不是可以谈谈颜色的奥秘、议议人对色彩的感知差异……多样化的学习,本质上是在创造我们大脑多样性的新连接,并为未来的创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