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蔡睿谈对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蔡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海涵)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科技厅厅长、台盟辽宁省委会主委蔡睿在两会期间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他表示,从科技工作者到多党合作的大舞台,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到参政议政,是机遇、是锻炼,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台盟盟员的责任。“于我而言,中国心和故乡情交织融合在一起,凝聚成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不懈努力的决心和信念。”

  蔡睿对两岸和平统一一直有着强烈的愿望,他深知,只有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才能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因此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蔡睿表示,在与台湾青年朋友交流交往时,他深刻地感受到越是开放包容越能形成积极的影响。助力两岸同胞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应成为我们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

  蔡睿,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科技厅厅长、台盟辽宁省委会主委。1999年,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6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与环境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技处处长;2017年,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23年1月,任辽宁省科技厅厅长。

  以下为专访全文:

  “我想做巨变的参与者”

  2005年,蔡睿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获得博士学位后,为了进一步开阔自己的国际视野,拓展科研思路,也是为了以后回国能够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他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国留学时,蔡睿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祖国的发展,思念祖国的山水,想念家乡的味道,挂念故乡的亲人。博士后结束时,美国的合作导师希望蔡睿留在美国发展,但是他还是迫不及待地想回到祖国。

  “在美国,我始终有一种游离于家门外的感觉,这种感觉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我想回到我的祖国,回到母亲的身边;我想做巨变的参与者,不想做巨变的旁观者。”2010年,蔡睿作为中科院高层次引进人才,重新回到大连化物所工作。他分享说,“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我觉得无比安心和踏实,在国外无论科研做得如何好,脚下总有一种没有根基的感觉。”

  蔡睿表示,中科院的老科学家彭桓武先生曾经说过,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我深以为然,”他表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海归梦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正是祖国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吸引广大海外学子们纷纷回国,弄潮其中。

  “十分庆幸赶上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黄金期”

  再次回到大连化物所熟悉的实验室,蔡睿全身心投入到催化与膜分离领域的研究工作中。从2012年开始,他先后担任大连化物所科技处处长、副所长,今年1月调任辽宁省科技厅厅长。从学生到科研工作者,从中国到美国、再回到中国,从研究机构走向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蔡睿走过了二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之路,他切实感受到我国科研领域的飞速发展,也十分庆幸赶上了近十年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黄金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一员,蔡睿有着深切体会。他告诉记者,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科技创新已经进入了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新阶段,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一叶而知秋,见微而知着。”蔡睿说,回国十几年来,他深度参与了大连化物所的战略规划和科技布局,见证了研究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每个重要时刻,可以说大连化物所的科学家们十几年来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科技进展与突破,就是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和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的典型代表。他介绍说,面向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大连化物所前瞻布局,锐意创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大连化物所的一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行”,再到“领跑”的超越。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与企业合作创新的十几年中,蔡睿也亲历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式的演变:从开始的研究所为主体,提供成熟技术给企业;到企业出题,所企联合攻关;再到企业牵头、研究所支撑、各创新主体聚集的协同创新。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利用大连化物所直接转化的技术,新增产值超过1700亿元。此外,在国际化方面,大连化物所已经建立起成熟稳定的国际合作网络,形成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氛围,朝着实现国际化研究所的既定目标稳步迈进。

  蔡睿说,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逼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同时,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的科技安全造成严峻挑战,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必须传承好台盟先辈报效祖国的优良传统”

  “在每一位台盟盟员的心中,台湾都是我们根脉相连的故乡!”谈及台湾,蔡睿真情流露。他坦言,刚回国的时候,他还是个“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就想根据自己的兴趣,把科研工作做好,实现实业报国之志。

  回国后不久,蔡睿加入了台盟。台盟给了他很多机会和平台去瞭解科研以外的社会,让他瞭解到国家的历史、政策和对科技工作者的期望与要求,他也渐渐认识到,做科研,要追求科研真理,但同时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事研究,除了兴趣,也要讲究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贡献。蔡睿表示,从科技工作者到多党合作的大舞台,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到参政议政,是机遇、是锻炼,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台盟盟员的责任。“对于我而言,中国心和故乡情交织融合在一起,凝聚成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不懈努力的决心和信念。”

  在学习大连台盟发展历史时,蔡睿发现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大连台盟盟员,竟先后有5人在大连化物所工作,分别是苏子蘅(台盟第三届总部理事会主席)、林铁铮、黄为、他本人和张绍骞。他被苏子衡、林铁铮等老前辈的故事深深感动,更被一脉相承的精神所激励。蔡睿说,“作为一名青年盟员,每次回顾台盟先辈们走过的历史足迹,我都在想,我们的先辈出生在台湾,生活在遥远且动荡的年代,但秉承着一腔爱国热忱,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而我出生在祖国大陆,我的成长和发展,见证着新中国的光辉发展历程,在为能够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而庆幸的同时,我必须传承好台盟先辈报效祖国的优良传统,扎扎实实地在本职岗位上做好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对两岸和平统一一直有着强烈的愿望”

  “一颗中国心,三代故乡情”是蔡睿本人的真实写照。上世纪40年代初,蔡睿的外婆从台湾千里迢迢来到江苏镇江,嫁给了他的外公。由于父母工作繁忙,蔡睿儿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蔡睿回忆说,“外婆常常抱着我,在夏日的树荫下,在冬日的暖阳中,给我讲家乡台湾岛的故事。讲美丽的阿里山,讲风景如画的日月潭,讲郑成功收复台湾,讲台湾的神话传说,讲台湾的美食蚵仔煎,有时候我们还会一起哼《外婆的澎湖湾》。”

  据蔡睿讲述,外婆的谆谆教导教会了他做人做事的朴素道理,让他时刻谨记: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要为祖国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蔡睿的母亲生于镇江、长于镇江,蔡睿说,母亲她们那一代人带着父辈的精神,扎根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为国家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我的母亲也时常提起远在台湾的亲人,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这种思念更加强烈。2018年,我陪当时已过七十的母亲到台湾探亲。踏上宝岛,我们既高兴,又有些伤感。高兴的是实现了母亲日思夜想见到亲人的夙愿,伤感的是台湾的山水、人情、风俗和大陆没有区别,处处可见同胞情谊,却与祖国隔岸分离。”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成长,蔡睿对两岸和平统一一直有着强烈的愿望,他深知,只有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才能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因此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两岸越是开放越能形成积极的影响”

  谈及近期的两岸交流现状,蔡睿表示,2023年伊始,“小三通”部分复航、恢复两岸直航航点、恢复人员正常往来等成为两岸各界关注的高频话题,反映出两岸同胞要交流、要合作的强烈意愿。可以说两岸交流合作“春暖花开”,是民之所盼,亦是民之所需。

  在与台湾青年朋友交流交往时,蔡睿深刻地感受到越是开放包容越能形成积极的影响。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蔡睿同记者分享道,自2011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就发起设立了“台湾青年访问学者计划”,至今共有105位优秀台湾青年学者获选到中科院研究所开展为期6-12个月的科研工作。中科院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于2011年还共同发起了“海峡两岸产业科技交流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2018年10月,大连化物所承办了中科院与台湾工研院在大连举办的“第八届两岸产业科技交流论坛”。

  蔡睿指出,国家科研团队对台湾的开放交流,为台湾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开放的科研环境,真正为台湾青年融入、参与、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发展成果提供了平台,对台湾青年有着很好的正面影响。

  蔡睿续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后疫情时代,两岸关系“暖风频送”,仅今年春节后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就已经在沈阳、大连接待了十多位从台湾回到大陆的台商、台青朋友,他们有些带着项目成熟的合作计划,显示出要在大陆充分发展的强烈意愿;有些想深入瞭解大陆发展环境和政策,确定未来是否来大陆发展。“我想,助力两岸同胞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就是我们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了。”

  今年参加全国两会,蔡睿还围绕两岸融合发展准备了提案。他带领台盟辽宁省委会联合台盟福建、广东和湖北省委会对在大陆高校任教的台湾教师进行了当面访谈或问卷调研,围绕统筹推进台湾教师在大陆高校的保障工作,建立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门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台湾教师融合发展中的诉求等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以期营造台湾教师融合发展的优良环境,鼓励更多台湾教师到大陆工作交流。

蔡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海涵)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科技厅厅长、台盟辽宁省委会主委蔡睿在两会期间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他表示,从科技工作者到多党合作的大舞台,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到参政议政,是机遇、是锻炼,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台盟盟员的责任。“于我而言,中国心和故乡情交织融合在一起,凝聚成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不懈努力的决心和信念。”

  蔡睿对两岸和平统一一直有着强烈的愿望,他深知,只有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才能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因此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蔡睿表示,在与台湾青年朋友交流交往时,他深刻地感受到越是开放包容越能形成积极的影响。助力两岸同胞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应成为我们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

  蔡睿,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科技厅厅长、台盟辽宁省委会主委。1999年,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6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与环境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技处处长;2017年,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23年1月,任辽宁省科技厅厅长。

  以下为专访全文:

  “我想做巨变的参与者”

  2005年,蔡睿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获得博士学位后,为了进一步开阔自己的国际视野,拓展科研思路,也是为了以后回国能够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他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国留学时,蔡睿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祖国的发展,思念祖国的山水,想念家乡的味道,挂念故乡的亲人。博士后结束时,美国的合作导师希望蔡睿留在美国发展,但是他还是迫不及待地想回到祖国。

  “在美国,我始终有一种游离于家门外的感觉,这种感觉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我想回到我的祖国,回到母亲的身边;我想做巨变的参与者,不想做巨变的旁观者。”2010年,蔡睿作为中科院高层次引进人才,重新回到大连化物所工作。他分享说,“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我觉得无比安心和踏实,在国外无论科研做得如何好,脚下总有一种没有根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