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的孩子
怀胎十月母恩深
呱呱坠地之前,孩子在母亲腹中。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血脉延续,戏曲中有不少喜获麟儿的桥段。但很多戏里,孩子的孕育和诞生都只在演述中一带而过,不作为剧情重点。然而也有些戏,对孕妇甚至分娩加以细致刻画,比如《断桥》《白兔记·养子》等。
白娘子在端午喝雄黄酒现原形,盗仙草救许仙,水漫金山斗法海时已有孕在身,但折子戏剧情不突出这一点。从梅兰芳主演的电影版《断桥》则可见,此时白娘子的身段、表情,处处体现其身怀有孕,或将分娩的特点。白娘子经“水斗”恶战,体力透支,更兼恨许仙薄情而心生怨愤,致使腹中疼痛,寸步难行,这一复合情态主要通过白娘子在唱做间隙不时捧腹抚胸、发出痛苦的呻吟来展现,同时辅以青儿的搀扶,衬托以稍显急促的锣鼓节奏。观众虽看不到胎儿的状况,但其极度躁动不安是无疑的。即便不如《借扇》中孙悟空在铁扇公主肚子里各种翻转折腾那般剧烈,但能让有法力的“白蛇妈妈”大感吃不消,也说明胎儿动静不小。
白娘子有青儿相伴相护,《白兔记·养子》中的李三娘则自丈夫刘知远投军离家后,受兄嫂苛待,过着“白天挑水三百担,晚上推磨到天光”的日子。她独自在磨房产子,自己咬断孩子脐带。这一段“养子”的苦情戏是全剧的重头戏,清代扬州大洪班名旦任瑞珍演出时大受欢迎。他演李三娘腹痛时发出“啊唷”之声不下数百,身段随声音“高下疾徐,浅深缓急而出之”,堪称绝技。当代舞台上,苏州昆剧院的表演艺术家王芳演出《养子》时别有创造。在昆曲“传”字辈老师沈传芷口传身授的基础上,她受导演启发,将最后的生产过程巧妙处理为:移步到桌后,背身表演,以手的伸展、舞动与躯体形成同频共振,形神兼备地表达女子生产时的动作和情绪。分娩的细节和婴儿的情况虽被桌子自然遮挡,但演员的表演给予观众充分想象空间。
不分贵贱、贫富,母亲生子时都要经历苦痛。凡间弱女李三娘要经历,武力值超高、并有法力加持的白娘子也要经历,带孕上阵的穆桂英(《天门阵·产子》)、双阳公主(《双阳公主·产子》)同样要经历。传统戏曲中将女子生产作为重要关目,在舞台上生动演绎,让世人体会生养之不易,从而达到高台教化,使为人子女者不忘母亲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