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古战场碑文百年四变 见证台湾政权更迭

“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的碑文经过4次转变。(中评社 蒋继平摄)

  中评社屏东5月23日电(记者 蒋继平)“石门古战场”是台湾牡丹社事件发生地点,位于屏东县牡丹乡,乡内有许多留下的历史遗迹。而其中之一“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最为特别,碑文短短一百年间就历经了4次转变,从台湾光复后改为“澄清海宇 还我河山”,2016年蔡政府执政后抹除“有碑无文”,再修复为原本字样,不仅见证历史,也见证台湾政权更迭。

  “石门古战场”因牡丹社事件而闻名,其后于日据时期,西元1935年为表彰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的征台功勋,碑文题字“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退出台湾后,当时首任国民党籍屏东县县长张山钟认为此碑文有辱“国风”,于西元1953年改为抗日纪念碑,将碑文撤换为“澄清海宇 还我河山”,表彰原住民誓死不屈的伟大精神。

  不过,2016年换成蔡英文执政后,当年9月,“行政院”核定将石门古战场纪念碑区域纳入牡丹乡公所管理,同年10月,屏县政府为原历史意涵,经屏东县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决议,拆解后期附加碑文,再确认修复方式,形成“有碑无文”的状况。

  到了2019年3月,屏东县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决议,依据旧照片仿作“西乡都督遗绩记念碑”装上碑座,并规划在碑石旁制作解说牌,将碑文的历史演变过程完整说明,这段时间屏东县均由民进党籍的潘孟安主政,而屏东县也已是长期由绿营执政。

  随着政权交替,在不到1百年的时间,纪念碑的文字已历经4次转变。介绍牌上也提到,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唯一不变的,是本地排湾族人勇敢捍卫家园的坚定决心与誓死抵御外侮的不朽精神。

“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的解说牌提供4个时期照片供游客参考。(中评社 蒋继平摄)

  另外,纪念碑旁有“石门忠魂碑”,全名“征蕃役战死病殁忠魂碑”,为纪念因牡丹社事件而亡的547位日军所设的忠魂碑,原碑已毁损,目前仅存基座,于近年迁建于此。

  1871年11月,琉球宫古岛之岛民69名自福州返回宫古岛途中,于台湾琅乔之东部八瑶湾遭遇飓风,造成3名溺死,余66名船民则登岸保命。其众人登陆后,发生之际遇,据载为遭到当地“牡丹社”原住民袭击,遇难者54名,均葬于今石门附近。事后日本于1874年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3千余人,共乘5艘军船,自长崎驶往台湾,于台湾恒春琅乔湾登陆,在石门一地与牡丹社、高士滑社原住民激战,原住民不敌,死伤惨烈,史称“牡丹社事件”。

  牡丹乡位于屏东县东南部,中央山脉南端东侧,东临太平洋,东南与满州乡相接,南为车城乡,西与北邻狮子乡,东北与台东县达仁乡邻接。全乡海拔高度约在500公尺以下,地形以丘陵为主。截至2023年底,牡丹乡户数约2千户,人口约4.8千人,居民则以排湾族为主,少部份为阿美族。

左侧是1935年原始碑文照片,右侧是1953年改为抗日纪念碑。(中评社 蒋继平摄)

左侧为2016年碑文遭抹除,右侧为2019年依据旧照片仿作装上碑座。(中评社 蒋继平摄)

纪念碑在小山丘上,视野良好。(中评社 蒋继平摄)

旁有“石门忠魂碑”,原碑已毁损,目前仅存基座。(中评社 蒋继平摄)

“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全景。(中评社 蒋继平摄)

“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就在屏东县牡丹乡,入口处有石门古战场意象。(中评社 蒋继平摄)

“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的碑文经过4次转变。(中评社 蒋继平摄)

  中评社屏东5月23日电(记者 蒋继平)“石门古战场”是台湾牡丹社事件发生地点,位于屏东县牡丹乡,乡内有许多留下的历史遗迹。而其中之一“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最为特别,碑文短短一百年间就历经了4次转变,从台湾光复后改为“澄清海宇 还我河山”,2016年蔡政府执政后抹除“有碑无文”,再修复为原本字样,不仅见证历史,也见证台湾政权更迭。

  “石门古战场”因牡丹社事件而闻名,其后于日据时期,西元1935年为表彰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的征台功勋,碑文题字“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退出台湾后,当时首任国民党籍屏东县县长张山钟认为此碑文有辱“国风”,于西元1953年改为抗日纪念碑,将碑文撤换为“澄清海宇 还我河山”,表彰原住民誓死不屈的伟大精神。

  不过,2016年换成蔡英文执政后,当年9月,“行政院”核定将石门古战场纪念碑区域纳入牡丹乡公所管理,同年10月,屏县政府为原历史意涵,经屏东县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决议,拆解后期附加碑文,再确认修复方式,形成“有碑无文”的状况。

  到了2019年3月,屏东县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决议,依据旧照片仿作“西乡都督遗绩记念碑”装上碑座,并规划在碑石旁制作解说牌,将碑文的历史演变过程完整说明,这段时间屏东县均由民进党籍的潘孟安主政,而屏东县也已是长期由绿营执政。

  随着政权交替,在不到1百年的时间,纪念碑的文字已历经4次转变。介绍牌上也提到,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唯一不变的,是本地排湾族人勇敢捍卫家园的坚定决心与誓死抵御外侮的不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