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观察:如何对华威慑 美战略界有分歧
中评社华盛顿3月3日电(记者余东晖)威慑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主要手法,尤其是在阻止北京对台动武方面,美国以军事威慑为优先,提出“整合威慑”(integrated deterrence)的概念。然而,究竟如何对华“整合威慑”,美国战略学界存有分歧,争论不休。
随着美方极力推动“以台制华”,如何威慑北京对台动武,成为美国战略学界热议话题。现在几乎每天都有美国智库讨论涉台威慑战略,2日一天华府就有三场研讨会涉及这个议题。美国国会天天拿这个议题大作文章,比如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周二就通过11项涉华法案和决议案,众议院金融委员会当天也通过10项涉华法案。这些法案很多涉及“支持台湾、反制中国”。
五角大楼将“整合威慑”作为美国国防战略的“基石”,正通过整军建备、调整姿态、联合盟友,加紧在印太地区威慑被认定为“进展最快的挑战”的中国,而试图遏阻北京对台动武成为这种威慑的中心。
美国陆军部长沃姆斯日前在企业研究所宣称:“我们的目标是避免在亚洲打陆战,这完全是为了威慑……我们避免与中国开战的最好办法就是展示我们能够赢得这场战争,”虽然她不认为北京攻台迫在眉睫,但宣称如果美中因台湾生战,美国本土面临受攻击的风险,美国“显然必须做好准备,准备好战斗并赢得这场战争”。
美国负责印太事务的助理防长拉特纳2日在哈德逊研究所谈美军印太战略时,不断强调要通过加强联盟来应对来自中国的“头号挑战”,威慑台海战争。他说:“这(应对解放军)并不容易,挑战是巨大的。这种(解放军)能力正在增长,雄心是存在的。这将非常困难,但我们正带着紧迫感追击,也有能力和承诺。”
五角大楼高官念念不忘“中国、中国、中国”时,美国加大了对台安全援助的力度。除了爆出将在台湾增派美军训练人员之外,美国1日宣布最新一批对台军售,包括价值6.19亿美元的数百枚导弹,用于装备台湾空军升级后的F-16战机,其中200枚AIM-120C-8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更是首次出售。从2019年以来,美国已经累计宣布对台军售超过200亿美元。
反制和威慑中国的喧嚣正在国会山上掀起高潮。一直批评拜登政府对华不够强硬的共和党众议长麦卡锡称,他打算利用本届国会制定联邦政策,给拜登总统一个“脊梁骨”,赋予他应对中国的权力,并在两党基础上批准这些措施,让北京明白“我们是认真的”。
新成立的专门针对中国的“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2月28日晚间在其首秀上提出,对付中国“意识形态、技术、经济和军事威胁”,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外部“存在之争”(existential struggle)。
代表阿拉斯加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沙利文2日在哈德逊研究所发表“台湾为什么重要”的专题演讲,将台湾面临的威胁称为超过乌克兰的“首要威胁”,称台湾就如冷战时期的西柏林。他认为,如果失去台湾,美国和全球经济将受打击;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存在将被推出第一岛链;中国的治理模式将压倒美国主导的秩序。
由此沙利文鼓吹威慑遏阻北京攻台必须成为美国的优先,这种威慑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台湾自我防卫能力,第二层是美国应对台海紧急状态的能力,第三层是毁灭性经济金融制裁。沙利文藉机推销其在国会推出的“针对民主侵略者制裁法”(简称“挺台法”STAND WITH TAIWAN)。
尽管加大对华威慑已经成为美国两党和府院共识,并且正在付诸实施,但“整合威慑”的内涵如何,具体怎么做,美国战略界依然存在分歧,仍在争辩之中。在大西洋理事会2日举行的“防卫台湾整合威慑”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不同看法。
争辩之一,“整合威慑”应当包含哪些元素?美国专家一般认为,“整合威慑”不仅要将美国的多域军力、各个军种、全面能力整合起来,还要将政治、外交、军事、社会各种工具统筹使用,更要将美国与盟友伙伴的能力整合,各司其职,但究竟何为优先,如何整合更有效,专家意见不一。
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佩蒂约翰(Stacie Pettyjohn)认为,由五角大楼提出“整合威慑”更具说服力,由国安会提出“整合威慑”的适用性有限。她对于制裁措施的有效性表示怀疑,认为以经济制裁阻止北京攻台威力不大,要长久才会产生效果。她主张更加先发制人的“拒止式威慑”,称这是威慑的“黄金标准”。
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赛森(Melanie Sisson)指出,“整合威慑”不是新概念,“整合”一词纯属多余。威慑作为一种胁迫战略,本来就是需要各种手段整合,而现在似乎只专注于军力扩张,威慑成了美国军力的缩写。她说,只有军事优势不是有效的威慑战略,不足以防止战争发生。
赛森表示,美国的“一中政策”实际上是“双重威慑”,过去四十年的实践是成功的,现在仍应当是美国的战略。她承认,解放军现代化改变了区域军力平衡,美国不再有信心在台海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她强调,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应当放弃“双重威慑”,也不意味着美国应当寻求重建之前在台海的军力优势。她说:“以摆出军事姿态来劝说解放军在任何台海紧急状态中不会取胜,近期内是不可行的。”
争辩之二,“战略清晰”更有利于威慑?对台防卫战略模糊性与清晰性之争,近两年来在美国持续不断。拜登几次宣示美国防卫台湾,白宫几次澄清政策未变,令这种清晰与模糊之争更加激烈。
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克罗尼(Matthew Kroenig)认为,美国现在应当明确表示会防卫台湾,但那并不意味着撕毁作为美中关系基础的“一中政策”。他称,“一中政策”是更广泛的政策框架,对台防卫战略模糊性只是其中一小块。保持其它内容不变,改变这一小块,有助于加强威慑。
赛森指出,“双重威慑”的成功就在于美国不愿意向台北提供无条件防卫的承诺,也不向北京提供可以容忍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这就是美国“一中政策”中的战略模糊性,且由美国明确宣示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所强化。“双重威慑”在台湾海峡仍保持相当好的状态。
争辩之三,如何拉拢盟友伙伴加入对华威慑?近两年来,拜登政府加紧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屡屡拉拢盟友在台湾问题上表态,并联合盟友在南海和台海进行“自由航行行动”,最近将日本纳入防卫台湾体系的势头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亚太国家对美国强迫他们在台湾问题上选边站队的关切在加深。
佩蒂约翰认为,“整合威慑”就是要将盟友伙伴的能力整合起来,以显示美国不是独自支持台湾,但现在美国要开始与盟友伙伴深入讨论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分别应当做什么,梳理他们不同的作用和责任,尤其是日本和澳大利亚。
美国助理防长拉特纳和副助理防长福德在哈德逊研究所的讨论会上承认,印太地区更为分散的安全架构,以及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印度在内的错综复杂的联盟和伙伴关系,与更为单一的北约主导的欧洲安全架构相比,构成了独特的挑战。
赛森认为,美国应当首先听取盟友和伙伴的领导人以自己国家利益行事的理由,他们或许认为军事参与台海对于他们来说是更危险的而不是更有帮助的。美国应当将外交政策目标与经济政策相整合,理解如果美国强迫盟友和伙伴加入军事威慑,将把许多东亚国家置于不得不做出选择的难受境地。她说:“我们应当想办法集体努力加强威慑,而不是迫使盟友和伙伴采取他们的人民尚未准备好的立场。”
中评社华盛顿3月3日电(记者余东晖)威慑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主要手法,尤其是在阻止北京对台动武方面,美国以军事威慑为优先,提出“整合威慑”(integrated deterrence)的概念。然而,究竟如何对华“整合威慑”,美国战略学界存有分歧,争论不休。
随着美方极力推动“以台制华”,如何威慑北京对台动武,成为美国战略学界热议话题。现在几乎每天都有美国智库讨论涉台威慑战略,2日一天华府就有三场研讨会涉及这个议题。美国国会天天拿这个议题大作文章,比如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周二就通过11项涉华法案和决议案,众议院金融委员会当天也通过10项涉华法案。这些法案很多涉及“支持台湾、反制中国”。
五角大楼将“整合威慑”作为美国国防战略的“基石”,正通过整军建备、调整姿态、联合盟友,加紧在印太地区威慑被认定为“进展最快的挑战”的中国,而试图遏阻北京对台动武成为这种威慑的中心。
美国陆军部长沃姆斯日前在企业研究所宣称:“我们的目标是避免在亚洲打陆战,这完全是为了威慑……我们避免与中国开战的最好办法就是展示我们能够赢得这场战争,”虽然她不认为北京攻台迫在眉睫,但宣称如果美中因台湾生战,美国本土面临受攻击的风险,美国“显然必须做好准备,准备好战斗并赢得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