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凌俊杰谈大湾区加速融合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凌俊杰(来源: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 林艳)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菁英会主席凌俊杰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分享了作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首次履职的期待,并且结合其自身经历就香港应如何突破既有瓶颈推动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市场、如何帮助港青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如何帮助大湾区企业走向世界、如何加强大湾区软联通方面的规则机制等问题发表了其个人见解。

  凌俊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委员、广西青联副主席、香港菁英会主席、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杰出青年企业家委员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会董及对外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岭南大学校董会成员、香港中乐团理事、香港深圳青年总会副主席、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执行委员等。他是锡兰集团董事长,汇勤投资管理(亚洲)董事总经理,亦是其家族企业桂洪集团董事。同时亦为香港目前最大电子商务公司之一士多(Ztore.com)的联合创办人。曾获评为安永企业家奖2018中国-行业奖项得主之一。

  凌俊杰表示,现在疫情的影响逐步消退,香港正处在由治及兴的重要阶段。香港如果要谋划长远未来,必然不能局限于自身。他指出,香港本身的独特优势,在现在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中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如何利用香港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拓展民间交流空间,是一个新时代的新问题。他认为,内地企业只要善用香港的优势,做好差异化,那么香港就是一座有无限宽度的桥梁,能承载无限多的机遇。

  关于香港电商发展,凌俊杰很早就开始关注并创办了士多网购平台。凌俊杰表示,香港电商发展有其优势,但也有自身的短板,核心问题是电商业产业链很长,700多万人的市场规模无法容纳一个完整的电商生态,运营商无法摊薄成本,资本方面对获客成本高企,转化率低下,不会有投资的意愿。他表示,祗有将香港和湾区的无形壁垒充分打通,充分融合,取长补短,把市场规模香港的700万人口变成湾区的8000万人口,才有可能将香港的优势发挥出来,吸引资本,然后才能谈下一步的发展问题。

  此外,凌俊杰认为,大湾区的加速融合给青年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青年交流可以有更大的地域空间、思考空间和生活空间。随着湾区融合的加速,未来除了规则上的互认、互通之外,会不会在税务、审批等层面有越来越多的互相免除等便民安排,会不会在边境上有新的融合性的过渡区、试验区出现,都很令人好奇。他也指出,香港青年如果想在大湾区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首先要瞭解祖国,瞭解香港。

凌俊杰(来源: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记者:首先,祝贺您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这也是您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您对自己的首次履职有何期待?

  凌俊杰:能够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是我个人的荣幸,也是中央对香港关注、关爱的具体体现。我在香港担任菁英会主席,在内地担任过中山市政协委员,现在兼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这几个平台都是港人为香港尽心尽力,回内地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是香港人与祖国内地沟通的重要桥梁。现在疫情的影响逐步消退,香港本身正处在由治及兴的重要阶段,香港如果要谋划长远未来,必然不能局限于自身。此次履职,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学习全国政协的方方面面,有机会向中央层面的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希望能藉此将我在青年工作中的一些经验,看到的一些问题向中央反映,为香港青年的发展拓展出新的机遇,为大湾区青年的共同进步寻找新的可能。

  另一方面,香港本身的独特优势,在现在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中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如何利用香港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拓展民间交流空间,是一个新时代的新问题。除了政府官员的工作之外,我们民间人士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学术研究、文化交流、青年访问等等渠道去广交朋友,把香港的历史源流、发展脉络,乃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香港的痕迹讲清楚,使更多国际人士瞭解香港,瞭解中国,是我认为有必要重点研究的工作方向。

凌俊杰(来源: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记者:香港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比较迟缓,但我们注意到,您很早就开始关注香港电商的发展并创办了士多网购平台。通过您过去几年的实践经历来看,您认为,香港应该如何突破既有瓶颈推动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凌俊杰:香港有香港的优势,在人机交互、迭代速度、UI设计、功能创意、政府审批等方面,香港的效率处于世界前列,而且广东话、英语、普通话的教育体系给香港的市场打造了天然的护城河,港资公司去拓展海外市场很容易,外国资本如果想攻占香港本地市场却有一定的壁垒。

  但是香港也有自己的短板,核心问题是电商业产业链很长,700多万人的市场规模无法容纳一个完整的电商生态,运营商无法摊薄成本,资本方面对获客成本高企,转化率低下,不会有投资的意愿。祗有将香港和湾区的无形壁垒充分打通,充分融合,取长补短,把市场规模香港的700万人口变成湾区的8000万人口,才有可能将香港的优势发挥出来,吸引资本,然后才能谈下一步的发展问题。在具体的运营层面也有很多香港特有的问题,一是仓储,二是物流,三是智能化。四是来自传统业态的竞争。这四个方面既是独立问题,又是很难拆解的整体,立体地限制了香港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

  仓储物流方面,香港本身就有租金昂贵,地狭人稠的先天制约,而且现在集约化程度不够,仓库如果能集中起来,共享一部分的人员和基建,成本会下降很多。但仓储物流成本还有一大块是人,其中涉及很多的体力劳动,体力劳动人手短缺是广泛存在于香港各个行业的。地盘工、扎铁工常年拿很高的人工,但是人手仍然不足。是不是要在人才政策上做调整,怎么平衡劳工输入和本地市场,需要香港特区政府做通盘考虑。

  我自己去考察过国内最大可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两家电商的仓库,他们号称“亚洲第一仓”,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程度很高。类似的模式香港也有公司在用,但以我做士多的经验,一是电商的领域不同,所打包的货品不同,如果尺寸、密度等等标准化程度不高,比如又有奶粉又有饮料又有衣柜,量又不大,那自动化的效率反而会比人工低下,先天决定了2C面对零售客户,自动化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又回到了我们已开始讲的市场规模问题。

  再说深入一点,香港本地无论是编程、还是管理,人才还是不够的,比如说士多的WMS,仓库运营系统,跟TMS,配送管理系统,就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想用第三方的软件也可以,但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因为每一个电商的运营模式都不一样。所以只要面对零售客户,就一定要研发自己的系统,自己的运营模式,细致到怎样拣货、送货、选择路线、分派送货车送货员等等,学问很大。我旗下的企业其实是经历了很多年的沉淀,学习,才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运营模式。这些经验如果只运用在香港一是边际成本太高,二是有一些大材小用。但如果能够打通整个湾区市场,那可能就能碰撞出新的引领时代的火花。但也有现实困难,因为内地和香港的生活习惯、品牌认知等等还是完全不一样的,还需要香港公司自己努力。

  还有一个层面很多时候被忽略掉了,那就是香港的发达程度。香港是一个已开发面积祗有土地面积的23%多一点,但是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很多大型的企业,连锁零售商已经在这里面对面竞争了很多年,可以说香港人对零售的要求被这些商家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消费者本身也对这些商家有相当的接受程度,现在要从零开始去抢市场是非常难的。内地的电子商务、物流能够大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子支付的发达,但由于香港很早就有成熟的信用卡系统和八达通这样的支付方式,导致电子支付发展得慢,也对电商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八达通给电商的启示就是第一要技术上足够先进,第二要符合当地人的习惯。八达通看上去是一种不联网的实体支付工具,似乎技术上并不先进,但实际上特别适合香港快节奏,不爱排队,即拍即走,注重隐私的生活习惯,这也是我们电商从业者需要好好思考学习的地方。   中评社记者:我们知道,您在全球投资的企业多达30余家,同时也在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投资。您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市场?您目前最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哪块的发展潜力?

  凌俊杰:“粤港澳大湾区”是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概念,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我认为全世界四个核心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密集,但人均经济效率目前还是最低,机场、港口等基础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机会无限。

  大湾区的主要城市各有各的特殊,广州有望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澳门要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深圳是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科技教育文化中心;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与国际航空枢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肇庆、佛山、江门、中山、珠海、东莞、惠州等城市,因为这些城市人口上受到主要城市的虹吸,自身还有广大的工业区和农业区,目标有一些不同。一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二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发展特色城镇。这些概念非常抽象,但我经常往返于湾区和香港,坐上高铁去走一走看一看,就能看到这些概念在一点点变成现实。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是大湾区的任务。其中对于公路、铁路、港口、干线铁路、高速铁路的建设规划都已经写入了纲要。将来从香港出发,一个小时内走遍大湾区肯定是非常轻松的事情,我认为你的这个问题2035年之后就不会再有人问了,因为那个时候的大湾区一定是分不出你我,是一个处处充满发展机遇的活力之区,发展之区。   中评社记者:近年来,您一直致力于投资和帮助更多的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和发展。随着两地全面恢复通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您认为,在促进大湾区软联通方面还有哪些规则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凌俊杰:大湾区的加速融合给青年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青年交流可以有更大的地域空间、思考空间和生活空间。现在有很多的年轻港人在内地创业,我创办的新华港澳国际青创中心就是服务这些港青的机构之一。从2021年12月正式挂牌运营迄今,入驻项目累计41个,其中包括33个香港项目、2个澳门项目、1 个台湾项目、3个内地项目以及1个英国,1个非洲项目,业务范围涵盖特色港味餐饮、健康科技、教育咨询、文创IP、商业咨询等行业。

  两地政府对青年创业都非常支持,除了目前南沙区推出的青创十条,科创十条等有利于初创团队发展的优惠政策,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也都参与到了支持当中来。但在税务、民政、人社等具体的方面,两地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需要跨境创业者研究学习,快速适应。随着湾区融合的加速,未来除了规则上的互认、互通之外,会不会在税务、审批等层面有越来越多的互相免除等便民安排,会不会在边境上有新的融合性的过渡区、试验区出现,都很令人好奇。

  除了港青北上,最近的人才签注安排也给内地人才来港创造了便利,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卫健人才,都限定在副高职称以上,而且所在工作单位有一定的筛选、审批责任,可以说是非常审慎的一个安排,期待随着政策实行的推进,促进人才流动的力度能够继续加大,签注的时间限制能够进一步放宽。法律人才、其他人才,是对香港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的重要补充,随着香港和大湾区的发展逐渐淘汰“三来一补”、转口贸易和地产包租,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先进的行业标准必将对更高级的国际人才有更多的需求。

  总的方向上,我相信软联通一定是越来越快,越来越细,人才会越来越自由,营商会越来越方便。   中评社记者:作为香港青年领袖,您认为,应该如何帮助港青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湾区建设的主力军?

  凌俊杰:大湾区是现在全国吸引力最大,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步入老龄社会的速度慢于全国,2010年至2020年大湾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由8.5%升至11.1%,同期全国则由13.3%升至18.7%,其中最低的深圳和东莞只上升了不到2.5%。一方面意味着大湾区有最好的营商创业环境,性价比最高的人力资源池,但也意味着大湾区的生活、工作的配套都是向年轻人倾斜,工作竞争大,生活节奏快。

  香港青年如果想在大湾区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首先要瞭解祖国,瞭解香港。瞭解我们国家的发展脉络,瞭解香港被殖民管治期间的历史教训,理解中国这个文明概念在历史上的起起伏伏,这样才能理解现在民族复兴为什么是一个全国人民都在努力的方向,大湾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是何其重要。这需要港青自身有一定的家国情怀,也需要有关部门多多关注,多多支持。

  二是要对快速学习非常重视,小到电子支付,共享单车,高铁无纸化乘车,大到购房买车、投资融资,都需要重新学习和香港完全不同的体系,吸收各方面的专业信息。我们的青创中心就一直提供全套的法律、税务、注册等方面的指导和辅助。如果生活方面也能有机构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服务,相信能够让港青的过渡更顺利。

  三是要有大的概念。这个大是多方面的,对国家的幅员辽阔有大的认识,对历史的绵延不绝有大的概念,对技术的日新月异有大的思考,对竞争日益激烈有大的胸怀。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保持平稳心态,在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这需要港青自身的过人能力,也需要与在地的同龄人多交流,与同业多分享,到基层去多瞭解,到祖国广大的内地去多走多看。现在有关部门有很多相关项目,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加强推广,让更多港青知道,并参与其中。   中评社记者: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您认为,香港可以如何帮助大湾区企业走向世界?

  凌俊杰:香港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如果去问一个从没来过亚洲的白人知道哪三个亚洲城市,那其中一定有香港,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无形财富。

  很多大湾区的中小企业缺乏的恰恰就是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认受度。在香港注册公司,进行推广,可以直接面向全世界的客户,香港本地的学术科研机构也有能力“为虎添翼”,使内地的优秀企业、产品再上一个台阶。大疆创新就是从香港的学校走出来回到内地,又从香港走向了全世界,以后大湾区完全可能再出现若干个新大疆。

  这种互惠互利是双向的,香港有和西方国家较为接近的司法体系,也就使得各种审批、注册的体系、思维较为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在引进、批准方面,尤其是内地较为重视的尖端医疗、新型药品、特种仪器等方面,都有特殊的优势。港大深圳医院在内地可以使用香港医管局批准注册的药物,服务内地患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内地企业只要善用香港的优势,做好差异化,那么香港就是一座有无限宽度的桥梁,能承载无限多的机遇。

  此专访为2023年全国两会系列专访之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凌俊杰(来源: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 林艳)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菁英会主席凌俊杰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分享了作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首次履职的期待,并且结合其自身经历就香港应如何突破既有瓶颈推动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市场、如何帮助港青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如何帮助大湾区企业走向世界、如何加强大湾区软联通方面的规则机制等问题发表了其个人见解。

  凌俊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委员、广西青联副主席、香港菁英会主席、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杰出青年企业家委员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会董及对外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岭南大学校董会成员、香港中乐团理事、香港深圳青年总会副主席、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执行委员等。他是锡兰集团董事长,汇勤投资管理(亚洲)董事总经理,亦是其家族企业桂洪集团董事。同时亦为香港目前最大电子商务公司之一士多(Ztore.com)的联合创办人。曾获评为安永企业家奖2018中国-行业奖项得主之一。

  凌俊杰表示,现在疫情的影响逐步消退,香港正处在由治及兴的重要阶段。香港如果要谋划长远未来,必然不能局限于自身。他指出,香港本身的独特优势,在现在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中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如何利用香港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拓展民间交流空间,是一个新时代的新问题。他认为,内地企业只要善用香港的优势,做好差异化,那么香港就是一座有无限宽度的桥梁,能承载无限多的机遇。

  关于香港电商发展,凌俊杰很早就开始关注并创办了士多网购平台。凌俊杰表示,香港电商发展有其优势,但也有自身的短板,核心问题是电商业产业链很长,700多万人的市场规模无法容纳一个完整的电商生态,运营商无法摊薄成本,资本方面对获客成本高企,转化率低下,不会有投资的意愿。他表示,祗有将香港和湾区的无形壁垒充分打通,充分融合,取长补短,把市场规模香港的700万人口变成湾区的8000万人口,才有可能将香港的优势发挥出来,吸引资本,然后才能谈下一步的发展问题。

  此外,凌俊杰认为,大湾区的加速融合给青年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青年交流可以有更大的地域空间、思考空间和生活空间。随着湾区融合的加速,未来除了规则上的互认、互通之外,会不会在税务、审批等层面有越来越多的互相免除等便民安排,会不会在边境上有新的融合性的过渡区、试验区出现,都很令人好奇。他也指出,香港青年如果想在大湾区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首先要瞭解祖国,瞭解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