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到“乘风”,观众真正期待的是什么
中评社北京5月8日电/据文汇报报导,2020年之前,荧屏上的团综选秀节目无外乎围绕“青春”“素人”“梦想”等关键词而展开。节目参与主体为清一色的俊男美女,平均年龄20岁左右,尚无知名度,借助节目平台展现才艺与魅力,从而获取出道机会,开启演艺未来。
这些标准化制作被芒果TV推出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浪姐》)一举打破。节目组反其道而行之,精挑细选了30位年龄跨度从30岁到60岁不等的成熟女艺人作为女团候选人,颠覆了选秀节目一以贯之的“从草根成长为明星”的叙事策略,既跨越了年龄界限,又突破了审美边界,重新定义了女团。
如今,在经历了《乘风破浪》《乘风》等不断更名之后,节目第五季正在热播,尽管褒贬不一,但其热度与关注度仍然居高不下。那么,观众期待看到的是什么?
对“浪姐”的期待,就是对女性自我的期待
无法否认《浪姐》系列前几季的大获成功,尤其针对女性受众群,因为节目承载了太多期待。
传统团体选秀节目依托打造新人的培养逻辑,重在“养成”计划,而“养成”意味着年轻与规训。从肢体动作的整齐划一到近乎苛刻的表情管理,细枝末节都有严格的纪律规范。《浪姐》作为首档一次性汇集了30位成熟女艺人的真人秀,从“不再年轻”的视角出发,围绕被视为女性敏感话题的“30岁”巧做文章,以“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三十而骊”的全新解读将女性年龄劣势转化为节目亮点与看点,兼具话题性和观赏性。
节目中,姐姐们毫不掩饰的事业心和下意识的情绪反应,较之于常规女团表现,少了一份扭捏,多了一丝飒爽。果敢的性格、坚韧的态度、不服的心气,引发年轻受众更强的好奇心和年长受众更迫切的期待感,同时在男性受众的审视视角和女性受众的对视视角中增强节目的辨识度,以此收获双倍的审美期待。多年演艺圈生涯的摸爬滚打,使得她们在面对秩序与规则时,常常“反客为主”,以绝对的话语权优势不断挑战着节目权威。节目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冲突,例如姐姐们“顶撞”评委、与导演组“谈判”等桥段引发观众在凝视与观看中照见自我,也帮助观众获得一种代偿性满足,为日常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宣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