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推新书探讨政策研究 为港寻路
中评社香港7月23日电(记者卢哲)团结香港基金(基金会)公共政策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合作推出的新书《寻路香港——以民为本的政策研究》22日在湾仔会展举行新书发布会。主办方表示,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的国际变局,新书集结了公共政策研究院过去七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土地房屋、经济金融、科技创新、医疗、教育和青年、文化艺术等重点领域,旨在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构回归二十五年主要政策,分析香港未来出路,亦让市民大众瞭解本港公共政策之挑战及可行方向。基金会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特区立法会议员黄元山指,本书体现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的心路历程,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展望将来。
基金会表示,研究院的所有报告,都是在业界翘楚、资深专家和教授带领下,加上基金会一众年青研究员,以旧带新,共同分析、撰写而成。这些研究报告可以说是承载着热爱香港、热诚服务社会的各界卓见,有系统地解构以上各大公共政策难题,期望能为政府施政出谋献策,贡献社会,推动香港的长远发展。而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和新挑战,市民安居乐业已成为香港未来持续繁荣发展的愿景。鉴往知来,只要更充分把握好香港眼前的机遇,就能开创美好的未来。
香港商务印书馆董事总经理李家驹博士表示,此书内容全面,结构明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同意研究团队在书中所言:“利用好大湾区的机遇,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香港继续作为中外交流中心、面向世界的基石。”他认为,只要香港能够把握这个黄金机会,康庄大道就在眼前。
在当天的新书发布现场,还举行了相关议题座谈。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香港都会大学荣休校长黄玉山、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前系主任及荣休教授雷鼎鸣、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冯应谦分别与基金会青年研究主管探讨了香港现时的创科、金融、青年发展及国家政策等议题。
黄玉山谈到,香港不缺人才,但产业多元化方面有薄弱之处,非香港传统优势产业方向的毕业生在香港可能找不到满意的职位。他认为香港应该考虑吸引内地及海外的不同领域的大企业、大公司进驻香港,例如创科产业龙头企业等,给青年发展及学习的舞台。尤其对于创科产业来说,单纯发展科研是不够的,还要重视科技工业的发展。“官产学研”中的“产”也非常重要。
另外,推进创科不能只靠政府,必须要有私企投资。政府和工商业界应一起重视创科产业,从而让香港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雷鼎鸣在谈到香港金融安全议题时表示,保障金融安全并对香港作出贡献,方法是“藏富于地”及“藏富于民”。“民”指的是人才,非常容易理解。藏富于地,则指的是香港要积极开发土地。
雷鼎鸣认为,香港的房屋与土地问题严峻已是不争的事实。解决又贵又细问题的唯一方法,便是找到充足的土地去建楼,靠供应去抑制楼价。但土地并非免费午餐,增加土地,不论是靠填海造地或是投资基建改善交通,又或是收购农地,都要用钱。楼价问题不解决,香港的一个基础矛盾便难以化解。从1993年至2020年,楼价指数上升了232%,但港人入息的中位数只上升了153%,买楼是愈来愈困难,25至29岁的年轻人收入中位数只增加了125%,他们的处境更为困难,社会如何会没有怨气?投资在土地上,从而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是纾缓怨气的必要条件,但不一定是充分条件。
雷鼎鸣强调,投资性开支效益大于成本。政府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应是与消费性开支断然不同的投资性开支,投资后将来可得到回报,而且效益必须大于成本,这样才可保住储备。香港土地珍稀,造地及搞基建都可增加将来的卖地收入,可确保将来人口老化后政府仍有余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雷鼎鸣认为,此种藏富于地的政策能否成功,关键是香港有无一些土地项目,投资规模足够大,而且效益远大于成本。香港有两个大型的项目是符合条件的——明日大屿及北部都会区,就属于藏富于地。明日大屿与北部都会区计划总投资额近万亿港元,等于可把2万亿可动用储备的一半藏于九地之下,摆脱外汇被夺及被通胀侵蚀之风险,这是一石四鸟的第一鸟;第二鸟是楼价可控,香港也有地可供新的发展;第三鸟是买不起楼所引致的社会怨气可部分化解;第四鸟是有重大基建项目制造就业,带动经济。这四鸟到手,还不会瓦解审慎理财的原则,涉及的外汇并非被消费掉,而是其承载体改为未来可售卖的土地而已。
冯应谦也分享了自己多年在大湾区的研究及经验,并指出,香港是否准备好“再工业化”,要解决的“地”和“税”的问题,还要转变思维。政府不能再维持早年的“积极不干预政策”,而应该积极参与。
中评社香港7月23日电(记者卢哲)团结香港基金(基金会)公共政策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合作推出的新书《寻路香港——以民为本的政策研究》22日在湾仔会展举行新书发布会。主办方表示,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的国际变局,新书集结了公共政策研究院过去七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土地房屋、经济金融、科技创新、医疗、教育和青年、文化艺术等重点领域,旨在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构回归二十五年主要政策,分析香港未来出路,亦让市民大众瞭解本港公共政策之挑战及可行方向。基金会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特区立法会议员黄元山指,本书体现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的心路历程,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展望将来。
基金会表示,研究院的所有报告,都是在业界翘楚、资深专家和教授带领下,加上基金会一众年青研究员,以旧带新,共同分析、撰写而成。这些研究报告可以说是承载着热爱香港、热诚服务社会的各界卓见,有系统地解构以上各大公共政策难题,期望能为政府施政出谋献策,贡献社会,推动香港的长远发展。而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和新挑战,市民安居乐业已成为香港未来持续繁荣发展的愿景。鉴往知来,只要更充分把握好香港眼前的机遇,就能开创美好的未来。
香港商务印书馆董事总经理李家驹博士表示,此书内容全面,结构明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同意研究团队在书中所言:“利用好大湾区的机遇,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香港继续作为中外交流中心、面向世界的基石。”他认为,只要香港能够把握这个黄金机会,康庄大道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