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印度希望在国际事务中成有决策权大国

  中评社北京7月21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俄乌冲突发生后,美国希望印度加入制裁俄罗斯的行列。但是,很显然,美国的目的没有达到。西方新闻媒体发表文章认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军事合作,使印度无法摆脱对俄罗斯军火的依赖。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军事安全的角度,印度都不会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相反地,印度会从俄罗斯购买更多的石油天然气,以便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

  亚洲一些国家新闻媒体评论,印度在俄罗斯问题上是“待价而沽”。这显然是低估了印度的战略野心。对于印度来说,俄罗斯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俄罗斯问题上,印度的态度和立场。对印度来说,成为一个重要的地区大国,并不能令人满意。祗有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才符合印度的身份和地位要求。

  不可否认,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地区影响力角度来看,印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当初印度之所以拒绝加入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印度希望在亚太地区,与中国分庭抗礼。印度把自己视为印度洋地区霸权国家,因此,对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存在极为敏感。

  中国加强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让印度大为不满。斯里兰卡发生经济危机之后,印度新闻媒体开足马力,渲染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加大对斯里兰卡的投资,让斯里兰卡陷入债务陷阱之中不能自拔。这种颠倒黑白的做法,一方面反映出印度的焦虑;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印度把印度洋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允许其他国家在该地区加强活动。

  不过,印度显然不会满足于成为地区大国。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印度表现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印度试图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向国际社会表明,印度不是任何国家的附庸国,印度是一个独立的决策者。印度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待价而沽,印度是一个国际战略决策者。

  近几年来,印度外交活动几乎围绕着争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展开。印度连续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目的就是要在国际社会形成这样的印象,那就是印度应该成为国际安全的主要决策者而不是旁观者或者普通的参与者。

  对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印度显然不会满意。印度的目标是,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是,按照联合国宪章,印度要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必须修改章程。联合国宪章的议事规则非常明确,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因此,印度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漫漫道路上几乎陷入怪圈之中。   但即便如此,印度仍然不遗余力,争取美国、法国、英国支持,希望早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加强与俄罗斯的联系,毫无疑问,是印度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要环节。

  种种迹象表明,印度在强化国际影响力、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方面,有可能会与英国联手。毕竟,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由于印度“圣雄甘地”采取不合作态度,争取独立,因此,印度与英国关系非常特殊。英国脱离欧洲联盟之后,正寻求新的合作伙伴,而昔日的殖民地印度,毫无疑问成为英国重要的合作伙伴。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英国和印度联手,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由英国提名,美国和俄罗斯支持,法国不反对,印度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在印度看来,中国可能会成为印度当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唯一障碍,未来两国竞争将不可避免,因此,印度政府在处理两国关系问题上,始终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无论是在强化国家军事安全方面,还是在经贸领域,印度总是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以中国为借口,强化自己的军事力量,与中国开展贸易竞争。

  对印度的发展战略,中国国内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印度国家实力被高估,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在印度问题上虚假报导,从而使印度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国。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印度发展有目共睹,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年轻化”国家,印度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可能会后来居上,成为超越中国的世界大国。不久的将来,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由于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印度将会吸引世界各国的投资者。

  坦率地说,印度是一个“松散”国家,印度发展充满不确定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印度中央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方面,权力有限,能力有限。虽然印度执政党近些年来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试图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但是,由于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印度国内矛盾加剧,印度执政党在未来选举中,能否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需要持续观察。另一方面,印度经济体制决定了,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印度都是一个服务业比重相对较大的国家。这是因为印度摆脱殖民统治之后,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英国的压力。

  当初英国把印度变成初级产品来源地。印度向英国提供农产品和原材料,工业基础薄弱。近些年来,印度试图通过引进外资,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可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印度经济转型并不成功。这一点从印度的军事工业可见端倪。印度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却没有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在军事装备方面完全依赖俄罗斯。虽然美国为了争夺印度军火市场,答应向印度提供战斗机生产线,但是,由于印度采取相对保守军事工业发展路线,到目前为止,印度尚未形成自己的军事工业产业链,甚至连印度士兵使用的轻武器子弹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说明印度工业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虽然印度是一个粮食出口国,但是,印度人均粮食占有量并不多,粮食出口不等于印度是一个农业强国,印度国内农产品的缺口很大,饥荒问题经常发生。为了进口洋葱,印度政府不得不采取特殊的贸易政策。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印度经济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由于农业基础不牢,工业基础薄弱,印度只能依靠发展服务业特别是软件服务业,实现经济增长。而软件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有限,对国际市场依赖非常严重。这就导致印度国内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市场发生变化之后,印度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印度要想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恐怕相当困难。

  印度总理不遗余力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希望早日实现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梦想。既然期望在国际安全事务方面,成为决策者,那么,印度在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方面,就必须独树一帜,与众不同。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印度之所以没有制裁俄罗斯,而是继续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充分表现出印度的特立独行。虽然欧洲联盟国家威胁对印度实施制裁,但是,只要仔细分析印度贸易结构,人们就会发现,印度实际上是依靠建立“印度洋经济区”实现特殊的经济循环发展。

  首先,印度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印度经济可以依靠国内市场实现可持续增长。由于印度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致,因此,为印度国内资源的流动创造了条件。

  其次,在印度洋地区,许多国家发展严重依赖印度。印度通过向周边国家除了巴基斯坦出口货物,可以维持经济的增长。孟加拉国人口增长迅速,近些年来,孟加拉国经济增长,有赖于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对于孟加拉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而言,实现互通有无,可以保持经济的增长速度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虽然疫情发生之后,印度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受到影响,但是,无论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还是出于经济发展考虑,印度都没有放松与印度洋国家的合作。近些年来,印度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政治优势,加强与东非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多的印度企业家在东非国家开展经济活动,东非几乎成了印度殖民地。

  第三,印度政府制定了“向东发展战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印度人越来越多。印度通过强化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虽然印度退出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但是,东盟国家宣布,永远向印度敞开大门,随时准备接纳印度成为协定成员。这说明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精耕细作已经结出硕果,在东南亚这个人口增长迅速的地区,印度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第四,在强化与周边国家除了中国和巴基斯坦合作关系之外,印度高度重视与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关系。虽然印度十分不情愿,但为了排挤中国,印度还是加入了美国主导的、日本、澳大利亚参加的地区同盟,通过加强军事安全合作,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对印度来说,强化与美国的关系,无疑是引狼入室,削弱其在印度洋地区的霸权地位。可是,权衡利弊,印度仍然决定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印度这样做,显然是希望借助于美国,早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坐在谈判桌前,成为国际安全的决策者。假如没有美国的支持,印度要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几乎比登天还难。

  不过,印度面临的尴尬处境就在于,巴基斯坦与其他国家强烈反对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早已迫不及待,希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果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梦想将彻底破灭。这是因为亚洲不可能同时增加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对英国来说,当然希望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是,如果英国和印度合而为一,那么,英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将会被削弱,这是英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英国支持印度提高国际影响力,但是,如果印度的影响力超过英国,英国对待印度的态度必然会发生变化。   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从来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增加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决定,短期内很难作出。虽然欧洲联盟国家希望法国退出联合国安理会,让欧洲联盟取而代之,但是,法国坚决反对。这说明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问题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会像外交表态那样超脱。涉及本国的切身利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定会行使自己的否决权。所以,印度要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短期内可能是黄粱美梦。

  对于印度政府来说,拒绝制裁俄罗斯既有现实考虑,也有战略需要。如果无法得到俄罗斯的军事支持,印度在南亚地区要想保持自己的军事比较优势非常困难。印度的头号对手是巴基斯坦,中国向巴基斯坦交付先进的战斗机,印度马上“误射导弹”。这说明南亚地区的局势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克什米尔问题,是困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心问题。双方围绕克什米尔多次发生军事冲突。中国与巴基斯坦建设的经济走廊,穿越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这就使得印度认为中国联手巴基斯坦损害印度的利益。因此,短期内,中印两国关系不可能改善。中国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印在俄罗斯问题上立场一致,可以携手合作。这是不瞭解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战略形势所作出的错误判断。中国可以在金砖国家会晤机制框架内,探讨与印度的经济合作关系,但是,无论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还是在20国集团框架内,中国与印度的合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中国高度重视印度的发展,愿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印度开展合作。可是,印度针对中国的歧视性政策使两国合作充满不确定性。中国移动终端设备制造企业在印度被政府罚款,中国企业开发的应用软件被禁止使用。印度宁愿花高价从其他国家进口商品,也不愿大规模进口中国的商品。中国与印度贸易关系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当充分意识到,如果在两国合作问题上一厢情愿,中国企业有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中国政府应当提醒企业,在与印度合作方面,必须高度关注印度投资环境,注意印度的贸易法规,因为祗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不会因为印度国内政策法律发生变化而受到严重损害。

  中国愿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之上,与印度开展合作关系。但是,边界纠纷以及地缘政治冲突,使得两国合作充满不确定性。中国应当因势利导,坚持实用主义的原则,在平等原则基础之上,签订权利义务对等的合作协议。

  俄罗斯希望在中印两国扮演调解者的角色。希望中国、印度、俄罗斯建立定期会晤机制。中国对此不持异议。但是,中国希望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在金砖国家会晤机制之中,广泛磋商,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对印度的发展,中国持谨慎态度。对印度在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方面所采取的策略,中国应当科学评估。千万不能把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变成庸俗主义的外交政策。不要相信印度在处理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代表中印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共识。中印分歧客观存在,不能回避。在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方面,两国应当加强磋商,寻求共识。但是,不要指望借助于俄罗斯,改善两国关系。印度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国家。   中评社北京7月21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俄乌冲突发生后,美国希望印度加入制裁俄罗斯的行列。但是,很显然,美国的目的没有达到。西方新闻媒体发表文章认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军事合作,使印度无法摆脱对俄罗斯军火的依赖。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军事安全的角度,印度都不会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相反地,印度会从俄罗斯购买更多的石油天然气,以便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

  亚洲一些国家新闻媒体评论,印度在俄罗斯问题上是“待价而沽”。这显然是低估了印度的战略野心。对于印度来说,俄罗斯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俄罗斯问题上,印度的态度和立场。对印度来说,成为一个重要的地区大国,并不能令人满意。祗有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才符合印度的身份和地位要求。

  不可否认,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地区影响力角度来看,印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当初印度之所以拒绝加入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印度希望在亚太地区,与中国分庭抗礼。印度把自己视为印度洋地区霸权国家,因此,对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存在极为敏感。

  中国加强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让印度大为不满。斯里兰卡发生经济危机之后,印度新闻媒体开足马力,渲染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加大对斯里兰卡的投资,让斯里兰卡陷入债务陷阱之中不能自拔。这种颠倒黑白的做法,一方面反映出印度的焦虑;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印度把印度洋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允许其他国家在该地区加强活动。

  不过,印度显然不会满足于成为地区大国。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印度表现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印度试图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向国际社会表明,印度不是任何国家的附庸国,印度是一个独立的决策者。印度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待价而沽,印度是一个国际战略决策者。

  近几年来,印度外交活动几乎围绕着争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展开。印度连续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目的就是要在国际社会形成这样的印象,那就是印度应该成为国际安全的主要决策者而不是旁观者或者普通的参与者。

  对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印度显然不会满意。印度的目标是,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是,按照联合国宪章,印度要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必须修改章程。联合国宪章的议事规则非常明确,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因此,印度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漫漫道路上几乎陷入怪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