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奔涌春日舞台澎湃年轻创造力
国风掀起“春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申城舞台上熠熠生辉,在今年的“上海之春”以更丰富多元的形式展现。“清夜闻琴”——戴晓莲古琴专场音乐会、“芬芳千古”——纪念闵惠芬二胡音乐会等将再现经典曲目,奠定国际音乐节的专业基石;青春国乐进行时——“方锦龙和他的弟子们”国潮音乐会、“零·壹|中国色”国乐与AI音乐会等则呈现出国乐最时尚的面貌,彰显年轻一代澎湃的创造力。
海派风格演绎,焕新经典曲目
1987年,根据曹雪芹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红楼梦》掀起追剧热潮,剧中插曲《葬花吟》《枉凝眉》《红豆曲》《叹香菱》等随之走红。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音乐专辑30多年来销量超过2000万张。对于这些被演绎过无数次的经典曲目,“海上声韵”——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在器乐编配及演唱形式有了创新突破。
同样的曲子,音乐会版和电视剧版有着显着区别。电视剧配乐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剧情、渲染情感,而音乐会版偏重音乐叙事和声音造型,以现场舞台的戏剧张力再现故事、刻画人物。“作曲家王立平把《红楼梦》谱成了家喻户晓的音乐旋律。对经典艺术歌曲套曲进行重新编配,既要保持原作独特艺术性,又要符合当下审美,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特邀驻团作曲家高翔告诉记者,他不仅从作曲家埃里克·惠特克、雅各布·科利尔等的合唱曲目里汲取养料,还融入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等作品的特点。
最终呈现的“海上声韵”——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完全采用室内乐的编配形式来演绎,青年声乐演员采用多声部混声合唱、阿卡贝拉、单人独唱等表演形式交替融合。“室内乐一般都是器乐表演为主,含声乐的室内乐作品其实很少。这种表演形式对音乐家的独奏独唱要求极高,同时讲究声部之间的配合。因此,演唱者除了完成本声部表演之外,还要聆听其他声部,尽力与各声部的音色融合,让乐曲声音更加立体化。”高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