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便捷背后有安全隐患

  中评社北京3月29日电/据工人日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的‘免密支付’功能,直到手机频繁收到账单提醒,才发现平台账号被盗,对方通过‘免密支付’消费了5000多元。这种事关会员安全的操作提示应该设置在明显位置,不能让消费者糊里糊涂‘被免密’。”近日,山东青岛市民李先生向《工人日报》记者讲述了自己账号“失窃”的经历。

  李先生介绍,自己曾邀请21岁的信用卡业务员杨某上门办理信用卡和POS机业务,许多流程需要在本人手机上完成,李先生将手机交给杨某操作,自己则在店里忙其他工作。

  在办理过程中,杨某帮李先生在网购平台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此后,杨某又使用李先生的手机验证码在杨某的手机上登录了李先生的账号,而李先生并不知情。随后半个月,杨某利用李先生的账号进行了18笔消费,累计5000余元。收到账单提醒的李先生立即报警立案,随后杨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数字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购物平台纷纷设置“免密支付”功能,给用户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伴随着免密功能的迅速普及,与之相关的盗窃案件、乌龙事件屡见不鲜,安全情况堪忧。

  现实生活中,与李先生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有人因为没有设置手机锁屏密码,手机丢失后被不法分子“免密支付”购买商品;有父母疏于管理,孩子通过“免密支付”功能购买玩具或游戏装备;还有不少网络诈骗分子借助“免密支付”功能盗刷消费者账号,往往给消费者带来较大金额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