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会晤与中美关系的进路
【摘要】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是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美国方面的突出国内政治背景。这是拜登政府面临的首次大考,也是共和党眼中制衡拜登政府和民主党的机会,还是美民众对于美国前途和国际角色的一场公投。随着共和党在中选后赢得众议院优势,拜登政府势将遭遇更强政治反制,亦更可能将对外政策作为政治突破口。另一方面,新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则是巴厘岛会晤前美国发出的“战略前奏”,该文件宣告后冷战时代彻底结束,决意对全球化进行重大调整,鲜明提出美国预想的“成功前景”,对华意涵突出。巴厘岛会晤是中美在新形势下的一次关键互动,美国希望藉以稳定双边关系、增进对华瞭解、探索新的对华互动模式。展望未来中美关系,需看到台湾问题的重要地位、经贸往来的基础作用以及两国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基本要求都没有变;准确把握彼此意图、积极防范重大风险、务实做好合作增量,应是中美关系的进路所在。
2022年11月14日,中美两国元首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晤。这是中美元首三年来首次面对面会晤,是拜登总统执政后两位领导人首次面对面会晤,也是中美各自完成今年国内重大议程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互动。①这里提到的中美各自“国内重大议程”,显然指近期美国国内举行的中期选举,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就中国而言,党的二十大传递出高度的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仍将是新时期中美关系互动中相对稳定的变量。相比而言,2022年中期选举的争夺战,以及新版《国家安全战略》的公布,则折射美国国内政治和对外战略诸多新动向,构成了美方参加巴厘岛会晤的重要背景。巴厘岛会晤表明,在复杂局面中寻求战略稳定,是当前中美双方突出的共识性诉求。推动未来中美关系前进,离不开更加精细的风险管控和更具创造性的接触互动。
一、美国中期选举的意义及影响
2022年11月,两年一度的中期选举(简称“中选”)在美国各州如期上演,约三分之一的联邦参议员、全部联邦众议员以及大量地方官员进行改选,美国政治版图因此经历明显变化。本次中选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这是拜登执政两年面临的首次“大考”。自2021年1月上台执政以来,拜登政府就面临接踵不断的内外危机事态:从新冠疫情持续肆虐造成的公共卫生危机,到“1.6”国会山骚乱引发的政治危机,再到最高法院推翻确立堕胎权的判例诱发的社会危机,直至阿富汗局势变天和乌克兰危机等重大外部事变带来的对外政策危机,拜登的执政轨迹可谓一波多折、复杂崎岖。起初,美民众对拜登的精英型执政团队抱有不少期待,希望其能够带领美国走出特朗普执政末期的混乱无序,让国家“复归正常”。但是,高度的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让拜登政府的议程推进步履维艰,其精心设计的“重建美好未来”“中产阶级外交”等施政愿景很大程度上未能充分转化为民众的获得感、安全感,也让拜登在执政初期超过50%的民意支持率,滑落至目前的40%左右。在乌克兰危机横亘、国内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通胀阴影的复杂形势下,本次中选结果直接攸关拜登政府后续的执政效力。
这是共和党眼中制衡拜登政府和民主党的重要关口。2020年总统大选和国会换届后,共和党虽在参众两院都不占优势,但和民主党的席位差距很小,依然能够强力扮演反对党的角色。一方面,以前任总统特朗普为代表,一大批共和党人和保守派民众支持“选举欺诈论”,宣扬“2020年总统大选被民主党窃取”。蒙茅斯大学2022年9月公布的民调显示,仍有29%的受访美公众认为“2020年总统大选结果是选举欺诈导致的”。此外,特朗普离任后不放弃政治活动,不断渲染自己遭受的“选举不公”,以此聚拢支持者,为重回政坛铺路。在此背景下,拜登作为总统的政治合法性备受冲击。另一方面,国会共和党人全面阻击拜登和民主党的政策议程。针对能源转型、气候变化、警察执法、边境移民、学校教育等一系列经济社会议题,共和党强烈反对拜登的自由派施政取向,对其重要立法议程大投反对票。在共和党人看来,经济通胀严重、边境安全“失守”、阿富汗撤军不力等诸多内外问题让拜登政府在中选之前“更加脆弱”,必须利用中选对拜登和民主党发动政治反攻,根本性扭转当前对保守派不利的政治局面。
这是美公众对于国家发展前途和国际角色的一场公投。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经济社会困境加剧,对过往的怀念、对当下的不满和对未来的仿徨,在美国公共生活中交织呈现。2022年10月,《纽约时报》与锡耶纳(Siena)学院的联合民调结果显示,超过60%的美登记选民认为“国家走在错误的道路”上。②然而,对于什么是“正确的道路”,美国内却缺乏战略共识。自由派精英打出“重建美国”的旗号,希望通过更强的政府宏观调控和部署大型社会工程来调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所造成的严重不平等和次生社会矛盾。一些学者指出,拜登政府所推行的“重建美国”路线,与历史上富兰克林·罗斯福实施的“新政”和林登·约翰逊实施的“伟大社会”计划一脉相承,还是侧重从联邦层面以统合性手段解决“大问题”。③然而,一贯奉行“小政府”理念且受到民粹浪潮显着影响的保守派群体对民主党及自由派的治国方案难以认同,他们反过来认为美国力量衰退的根源在于联邦权力膨胀带来的行政冗余和精英腐败,以及过分强调“文化多元”使得以白人新教伦理为底色的“美利坚核心价值”陷入危机。④进一步,双方争论还延伸到对外政策领域。自由派多主张维持“自由国际秩序”和多边主义国际参与,让美国继续“领导世界”;但是,越来越多的保守派都认为美国应当战略收缩,摆脱多边主义和联盟政治造成的“战略负担”。本次中选正值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复杂化,不少美民众已对危机外溢产生的经济负面效应深感不安,拜登的自由主义国际战略也因之面临重大拷问。
11月8日,美国中期选举正式拉开帷幕。美国统治精英显然重视此次中选,系统性投入海量资金试图左右选举结果。据专事美政治资金跟踪的非营利组织“公开的秘密(open secrets)”初步统计结果,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费用高达167亿美元,成为史上最贵的中期选举。从选举结果看,花钱多的候选人大多获胜。⑤经过十余天的投票与计票过程,本次中选结果在11月下旬基本明朗:100个参议员席位中,民主党率先获得50个席位,保住参议院优势;435个众议员席位中,共和党翻转获得221个席位,赢得众议院优势。国会政治态势由民主党占据两院变为民主党占据参议院,共和党占据众议院。
本次中选的结果耐人寻味:根据过往历史,在位的执政党往往会在国会选举中遭遇反对党明显的席位翻转;1934-2018年的历次中选结果显示,总统所在政党平均在选举中失去28个众议员席位和4个参议员席位。⑥然而,共和党在此次中选中却赢数有限,未能掀起“红色浪潮”,使得选后出现民主党“小输尤喜”,共和党“小胜似输”的特殊政治景象。这种“半僵局”的分立态势将给美内政外交带来显着影响:
就内政方面来看,拜登和民主党凭藉参议院优势,可以继续推进有利于自身的人事任命。但是,拜登若再提出需要两院一致通过的重要立法,则恐将遭遇众议院共和党人的严厉阻击。共和党人正因没能在国会“大胜”而恼火,更会利用手中仅有的众议院优势来对拜登实施“反向布局”。中选之前,众议院共和党领袖凯文·麦卡锡就抛出一份名为“美利坚承诺(Commitment to America)”的政纲,旗帜鲜明地与拜登政府的政策议程形成对立,幷明言今后将在众议院对拜登政府的“施政问题”展开调查和问责。不难想见,拜登政府的国内议程可能迎来收缩期,两党关于国内政策的博弈将更加激烈。
就外交方面来看,拜登政府实施的自由国际主义战略将面临党内和党外更加直接、强力的挑战。此前,拜登大举恢复在特朗普执政时期遭遇重挫的自由国际主义战略,重新强化美全球同盟网络,幷构建了诸如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等新型同盟机制。然而,乌克兰危机给全球安全环境带来深刻变化,拜登政府的援乌策略尽管初期俘获了一定民意,但随着危机呈现长期化,这一策略逐渐招致民主党内反战的激进左翼和共和党内持孤立主义立场的右翼分子的不满。凯文·麦卡锡明确表示若共和党得以在中选后控制众议院,就会限制对乌克兰的援助。更具战略性的一个判断是,鉴于共和党多年来一直标榜在外交和国家安全领域比民主党更为“强势而可靠”,拜登政府可能在政治压力下维持甚至升高对外政策的对抗性,以此服务党派博弈。
从美国方面来看,如果说中期选举基本落定为巴厘岛会晤设定了国内政治背景,那么2022年10月美国政府发布的《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简称《战略》)《2022年国防战略》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文件,则是巴厘岛会晤前的“战略前奏”。特别是作为顶层战略构想的《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反映出不少拜登政府新的战略思维和对华战略考量。
整体上,《战略》遵循“一二三”的逻辑布局:确认了一个总体战略目标,即维系美国领导下“自由开放、繁荣安全的国际秩序”。设置了“双轨制”的认知基调,即美国和世界面临“民主与威权之间的竞争”和“跨国挑战”两大关键趋势。提出了三项主要战略措施:投资增强国内实力;强化全球联盟;加强军事现代化。不过,从文本的实际论述来看,应对所谓“民主对决威权”的大国竞争显然是统领全篇的核心命题。而在这个核心命题下,中国又被定义为“唯一一个既有重塑国际秩序的意图,又有日益增长的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来实现这一目标的竞争对手”。在拜登执政团队的思维中,对华战略已然成为撬动新一轮美国全球战略转型的主要杠杆。
《战略》提出许多新论断、新看法。笔者认为,其中颇具观察意义和对华指向的论断有三:
一是,《战略》明确提出“后冷战时代已经彻底结束”,这意味着美国决心放开手脚同中国展开“战略竞赛”。后冷战时代结束本是中性的事实陈述,但这句话由美国统治精英通过头号战略文件而正式公开提出,则具有不一般的战略意涵——后冷战时代的首要特征即在美国确立幷主导“自由国际秩序”向全球扩展,美国完成霸权优势的全球布局;提出“后冷战时代彻底结束”,反映出美国认为其他与之“不同路”的大国正在从根本上对美国霸权发起实质性挑战,幷确认了赢得这一挑战只能用“竞争”的方法。此前,美国尽管对“中国挑战”的严峻性有所估计,但还没有想好是否需要全力因应之:奥巴马时期,美国实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将一众亚洲国家推到“制华”前台,自己则在幕后操纵;特朗普时期,美国虽挑起对华“贸易战”,但其对华布局尚未系统化,战略构思幷不明晰。拜登政府执政后,通过近两年的对华审议评估,正式从战略角度上而不仅是政治角度认定中国为首要战略对手,幷将美国一整套战略体系和霸权工具调整至以“应对中国”为中心。从冷战的历史来看,如果美国决心对首要战略对手展开全面竞争,其势必动用一切手段获取相对优势,压制乃至瓦解对手。由此看,美国现在将中国问题“看得很严重”,未来对华战略施压的节奏会进一步加快、烈度会进一步升高、轨迹会进一步复杂。
二是,《战略》认为全球化需要进行重大调整,这意味着美国将以更具进攻性的经贸战略来限制中国向外拓展经济影响力。拜登政府在《战略》中承认全球化曾让美获益巨大,但同时强调要依据国际形势剧变调整原有策略。在这些“剧变”中,拜登政府着重提出中国的“双重身份”:其既是美国“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又是美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美国要为全球经济设置“一项积极议程(affirmative agenda)”以“充分获取21世纪的经济收益,又促进美国工人的利益”。这反映出,拜登政府不再将全球化的绝对收益视为必然,要采取更加内向化的经贸方法在国际经济、贸易和科技领域“圈地自重”,以区域化、意识形态化的复合型经贸战略构筑新的战略联盟,在不与中国全面脱钩的条件下让中国拓展对外战略利益承受更明显的体系性压力。换言之,拜登政府要通过各式各样的“精密小网络(latticework)”让中国感到“被针对”“被围困”,以此达到“塑造中国周遭外部战略环境”的根本意图。
三是,《战略》规定了美国“战略成功”的具体要求,同时在为“赢过中国”设置最终状态。在结语中,《战略》描绘了美国“预想中的成功”应是什么样子,包括国内实力增强,对外盟友体系深化、在大国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军事威慑更加强悍、美式国际秩序愿景重新引领世界等。从冷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公布的战略文件来看,如此鲜明地对自身的“成功愿景”给出清晰定位的文件是不多见的。换个角度理解,美国阐述这一“战略成功”的样貌,根本是在回答“美国怎样才算赢得对华竞争”。这个问题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拜登政府决策幕僚深入思考的问题:拜登政府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库尔特·坎贝尔曾于2019年在《外交》杂志上联名撰文《没有灾难的竞争:美国如何同中国既有挑战又能共存》,当时还没有走上现职岗位的两人在那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开展对华竞争需要回答“怎样才算在竞争中获胜”这一基本问题。⑦从这个角度来看,《战略》是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切入,集中阐述了美国对华“为何要争”、“争的是什么”以及美国怎样才算“争赢”等关键问题,可谓美国对华竞争首份完整的“路线图”。若回溯历史,此份《战略》的核心构思神似1950年美国正式确立对苏联“遏制”政策的NSC-68号文件:当年的NSC-68号文件提出“自由世界”和“共产阵营”的全球斗争,如今的《战略》宣扬“民主同威权”的全面竞争。对中国而言,即便美苏争霸的两极对抗不会完全复演,美国对华系统性、全面性的压制也将长期持续下去。
根本上,拜登政府选择在中选前一个月抛出《战略》,是在向美国国内民众展示自由国际主义的“效度”,向海外盟友展示美国安全承诺的“信度”,向竞争对手展示战略竞争的“强度”,据以部分掩盖其执政困境,让内外都能感知到美国的“战略决心”,进而俘获盟友的信任和民意支持。拜登政府同中方领导人进行巴厘岛会晤,也正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展开。
三、巴厘岛会晤中的“美国心思”
巴厘岛会晤是中美元首三年来首次面对面会晤。两国元首在会晤时采取了同传形式,会晤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超过事先商定的时长。如此长时间、高密度的会谈交流,让双方的沟通更加充分,关切表达更为有效,这也是元首外交的重要意义所在。
从美国方面来看,拜登是在中选结果已经较为明朗的时刻赶赴巴厘岛会晤,其基本的心境是:第一,重拾部分信心。共和党未能在中选中取得大胜,民主党保住参议院优势,拜登称这是“民主的好消息”,随之放风有“竞选连任”的打算。在被“特朗普冲击波”裹挟数年后,民主党此番有了“松口气”之感。第二,担忧共和党政治反扑。尽管没有“输惨”,但众议院优势被共和党翻转,共和党人的阻击和反制“正在路上”。时下,凯文·麦卡锡已公开呼吁国土安全部部长亚历杭德罗·马约卡斯辞职,幷以弹劾相威胁。面对共和党的高压,拜登势必难以放宽心。第三,如何更好回应民意诉求。民主党“小输”,但也不是“大胜”,美国民众对拜登和民主党执政的抱怨不满依旧突出。如何在半数以上美民众认为“国家走在错误道路上”的情况下让美国“重建得更美好”,拜登和民主党前路多艰。
从上述心态出发,拜登参加巴厘岛会晤的核心意图就能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藉助巴厘岛会晤,拜登政府意欲在对华竞争这一首要对外战略问题上发出强劲信号,利用自己相对熟悉,同时也是更能凸显总统行政权力的外交事务来彰显政治领导力。在这一核心意图下,拜登亦要把《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确立的对华考虑和路线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向中方正式传递。从会晤情况来看,美方的心思主要在于:
一是“维稳”。拜登执政以来,不管其本人还是政府高官,屡屡强调为中美关系设置“护栏”,力避中美发生正面对撞的激烈冲突特别是军事冲突。此次会晤中,拜登将原先“四不一无意”的表态扩展为“五不四无意”,增加了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等内容。可见,通过中国坚决反制美众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等交锋,拜登政府对中国捍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战略意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瞭解到危机可能“近在眼前”。维护中美关系大局稳定,防止局面走火失控,显然成为拜登政府的迫切需要。
二是“瞭解”。新冠疫情持续肆虐以及特朗普政府在执政末期对中美关系的严重伤害,使得中美人文交流濒临停滞。拉长视野看,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正式将中国当作头号战略对手,美国对华认知就开始被一批极端反华派大幅带偏。拜登政府想要中美关系止跌企稳,就必须基于事实而非臆想去认识新时代中国,全面准确、理性务实地瞭解中国的内外政策和战略意图。拜登经常强调面对面会晤的“不可替代性”,通过与中方元首本人的直接会谈瞭解新时代中国的政策和看法,是关键中的关键。
三是“探索”。新时期中美如何互动,是处于正在进行时的新课题。作为经历多场“大国竞争”的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美国深知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重演“大国政治的悲剧”幷不会对自身带来益处。何况,中美之间还曾不止一次地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下完成关系破冰与重建,两国完全有理由找出一条新时代正确相处之道。事实上,拜登政府也承认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核不扩散等事关人类共同利益的领域,需要同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坐下来面对面谈,无疑是迈向更好状态的第一步。
知来路,方知去路。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些基本的内容和逻辑幷未发生变化。
台湾问题作为中美关系重中之重的地位没有变。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美方的破坏性举动,中美关系出现严重下行,尤其是处于中美关系中核心位置的台湾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高危。拜登在启程前往巴厘岛前回答记者提问中谈到,“我此行寻求的是竞争而非冲突,我希望在同中方领导人的会谈中摆出彼此的‘红线’所在,理解其对中国重要国家利益的认知,也向其说明什么是美国的重要国家利益”。⑧由此观之,更加清晰地感知中美利益边界,防止台湾问题引发中美严重冲突危机,显然是拜登此行的重要考虑之一。中国方面同样认同防危止战的重要性,但在事关祖国完全统一和国家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不会有丝毫的含糊和让步。在同拜登会晤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其包含的一个中国原则,将继续作为中美关系不可动摇的政治基础。
中美经贸往来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变。尽管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出现崎岖波折,但两国经贸往来仍实实在在地向前发展。中国海关总署2022年10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美国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美国贸易总值为3.8万亿元,增长8%。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2.93万亿元,增长10.1%;自美国进口8651.3亿元,增长1.3%。从中美经贸往来中获益良多的美国工商界对中美“脱钩”的弊端看得真切:2021年2月,美国商会中国中心和荣鼎咨询集团联合发布《理解中美脱钩:宏观趋势和行业影响》报告,该报告研究了“脱钩”对美国航空业、半导体业等重要行业的潜在影响,明确警告“脱钩”将对美国造成经济重创,呼吁对华政策制定更加理性务实。⑨习近平主席在会晤拜登时指出,“中美两国经济深度融合,面临新的发展任务,需要从对方发展中获益,这也是共同利益”。⑩面对疫后全球经济复苏的迫切挑战,美国更有理由着眼大局同中国相向而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经贸关系这块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压得更实、更好。
中美两国作为两个社会制度根本不同的国家,在同一国际体系内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基本要求没有变。习近平主席在同拜登会晤时明确指出,“美国搞的是资本主义,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双方走的是不同的路;这种不同不是今天才有的,今后还会继续存在”。回顾历史,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寻求中美关系正常化,周恩来总理就对其明白无误地指出,“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巨大分歧”。⑪在美国强化对华战略施压的背景下,中方领导人重申这一基本事实的意义尤其深刻。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国内反共反华情绪显着上升,新版“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在涉港、涉疆、涉藏等敏感问题上对中国的抹黑、污名化越来越多,中美友好交往的政治氛围被严重恶化,这不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14亿人民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根本保障。中美相处很重要一条就是承认这种不同,尊重这种不同,而不是强求一律,试图去改变甚至颠覆对方的制度。美方只有真正认识到“中国不可被改变”,在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前提下,而不是宣扬所谓“从实力地位出发”地同中国打交道,中美关系才具备向前发展的条件。
巴厘岛会晤是中美两国在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藉助二十国集团峰会的时机,展开的一次重要的元首外交活动。当前的主要形势是:中国方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幷完成各项重要议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明确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美国方面,拜登政府刚刚经历中选“大考”,两党斗争和社会撕裂依然激烈,需要在剩余的时间里推进自由派议程以留下政策遗产,特别是在内政事务上可能遭遇共和党强力阻击的情况下,相对容易获得跨党派支持的对外政策或将成为拜登政府未来的持续发力点。⑫
巴厘岛会晤是在近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低谷后的一个好的开始,但不是终章。未来一段时期的中美关系发展,有几项工作值得双方共同努力:
一是准确把握彼此意图。美方需要理解,中国力图用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光明磊落的战略意图,不是什么捕风捉影的“秘密战略”。中国实现国力进步,决不是要“称霸世界”。事实上,中国根本无意充当美国那样的霸权,反而将一如既往地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同时,中国对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无比珍视,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意志无比坚定,用所谓“边缘政策”搞“战略试探”将无益于任何局势转圜。目前中美关系遭遇的许多波折困难,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美方缺乏对中国战略文化和历史源流深入认知,错误地用霸权思维看待新时代中国。此外,中国方面也要认识到,美国已经不再留恋于往日的“全球化迷梦”,正在利用既有优势手段布设一套旨在维护霸权地位的竞争性全球战略,中国的外部承压还将升高,中美战略博弈将深度走入相持状态。
二是积极防范重大风险。时下,美国对华战略更加凸显全政府、全天候、全领域、全频谱的战略特征,许多规则设置尚不成熟的新兴技术领域、充满不确定风险的地缘敏感区域,都可能成为中美冲突的“闪爆点”。冷战时期,美苏经历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开始真正着手双边危机管控,使得世界免于惨烈的大规模核战争。现在,中美之间博弈烈度不断升高,但“双输”的冲突局面始终不是双方所乐见的,防范重大风险是现实需要。必须强调的是,防范风险、管控危机需要诚心正意。美方一面强调为中美关系加设“护栏”,一面又不断鼓噪“中国军事威胁论”,甚至凯文·麦卡锡这样的国会领袖还公开放言要继续“访台”,这显然不是诚心。在网络空间、军备控制等重要领域,以及台海、南海、东海等敏感区域,双方需要商讨达成更加贴合实际、体现双方战略共识的危机管控举措,真正为中美关系装好“安全阀”。
三是务实做好合作增量。当前,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美两国的务实合作。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形势下,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时下,全球气候变化负面影响凸显、能源和粮食安全保障脆弱,地区热点问题牵动地缘政治风险。在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挑战前,中美加强必要合作、发挥关键作用尤为重要。但是,中美合作不应成为美方某些人士装点“仁慈霸权”的虚伪托词。正如中国外长王毅所言,“美方不能一方面损害着中方核心利益,一方面又要求中方无条件合作”。⑬合作需要务实沟通和携手共进,把宏观议题切实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落地方案,扎实稳妥地向前推进,让合作的正向增量不断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给世界注入信心和动力。
注释:
①“王毅就中美元首会晤向媒体介绍情况幷答问”,http://www.gov.cn/guowuyuan/2022-11/15/content_5727017.htm
②"Cross-Tabs for October 2022 Times/Siena Poll of Registered Voters",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2/10/18/upshot/times-siena-poll-registered-voters-crosstabs.html
③"Can Biden Join FDR And LBJ In The Democratic Party's Pantheon?",https://www.npr.org/2021/04/17/985980593/can-biden-join-fdr-and-lbj-in-the-democratic-partys-pantheon
④美国保守派已通过系统化的著述抨击自由派治国方案,其中比较典型的如美前众议长纽特·金里奇撰写的新著《打败大政府社会主义:拯救美国的未来》(“Defeating Big Government Socialism: Saving America's Future”)《超越拜登:重建一个我们所爱的美国》(“Beyond Biden: Rebuilding the America We Love”)等。
⑤“特写:困惑,无奈,失望——美国选民眼中的中期选举”,http://www.news.cn/world/2022-11/23/c_1129153500.htm
⑥"The 2022 Midterm Elections: What the Historical Data Suggest",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nalyses/the-2022-midterm-elections-what-the-historical-data-suggest
⑦Kurt M.Campbell and Jake Sullivan : "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 How American Can Both Challenge and Coexist With China",Foreign Affairs,September/October 2019,Volume 98 Number 5,pp.96-110
⑧"Remarks by President Biden in Press Conference",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2/11/09/remarks-by-president-biden-in-press-conference-8/
⑨"UNDERSTANDING,DECOUPLING:Macro Trends and Industry Impacts",https://www.uschamber.com/assets/archived/images/024001_us_china_decoupling_report_fin.pdf
⑩“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巴厘岛举行会晤”,http://www.news.cn/world/2022-11/14/c_1129128605.htm
⑪“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第2版。
⑫事实上,美方也有关于拜登在中选之后将更积极地布局对外政策的观点,参见:“Republican takeover could embolden Biden trade agenda”,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2/11/07/republican-control-biden-trade-agenda-00064679
⑬“王毅:合作共赢是中美应当继续争取的共同目标”,https://www.mfa.gov.cn/wjbzhd/202209/t20220923_10770713.s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1月号,总第301期)
【摘要】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是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美国方面的突出国内政治背景。这是拜登政府面临的首次大考,也是共和党眼中制衡拜登政府和民主党的机会,还是美民众对于美国前途和国际角色的一场公投。随着共和党在中选后赢得众议院优势,拜登政府势将遭遇更强政治反制,亦更可能将对外政策作为政治突破口。另一方面,新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则是巴厘岛会晤前美国发出的“战略前奏”,该文件宣告后冷战时代彻底结束,决意对全球化进行重大调整,鲜明提出美国预想的“成功前景”,对华意涵突出。巴厘岛会晤是中美在新形势下的一次关键互动,美国希望藉以稳定双边关系、增进对华瞭解、探索新的对华互动模式。展望未来中美关系,需看到台湾问题的重要地位、经贸往来的基础作用以及两国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基本要求都没有变;准确把握彼此意图、积极防范重大风险、务实做好合作增量,应是中美关系的进路所在。
2022年11月14日,中美两国元首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晤。这是中美元首三年来首次面对面会晤,是拜登总统执政后两位领导人首次面对面会晤,也是中美各自完成今年国内重大议程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互动。①这里提到的中美各自“国内重大议程”,显然指近期美国国内举行的中期选举,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就中国而言,党的二十大传递出高度的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仍将是新时期中美关系互动中相对稳定的变量。相比而言,2022年中期选举的争夺战,以及新版《国家安全战略》的公布,则折射美国国内政治和对外战略诸多新动向,构成了美方参加巴厘岛会晤的重要背景。巴厘岛会晤表明,在复杂局面中寻求战略稳定,是当前中美双方突出的共识性诉求。推动未来中美关系前进,离不开更加精细的风险管控和更具创造性的接触互动。
一、美国中期选举的意义及影响
2022年11月,两年一度的中期选举(简称“中选”)在美国各州如期上演,约三分之一的联邦参议员、全部联邦众议员以及大量地方官员进行改选,美国政治版图因此经历明显变化。本次中选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这是拜登执政两年面临的首次“大考”。自2021年1月上台执政以来,拜登政府就面临接踵不断的内外危机事态:从新冠疫情持续肆虐造成的公共卫生危机,到“1.6”国会山骚乱引发的政治危机,再到最高法院推翻确立堕胎权的判例诱发的社会危机,直至阿富汗局势变天和乌克兰危机等重大外部事变带来的对外政策危机,拜登的执政轨迹可谓一波多折、复杂崎岖。起初,美民众对拜登的精英型执政团队抱有不少期待,希望其能够带领美国走出特朗普执政末期的混乱无序,让国家“复归正常”。但是,高度的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让拜登政府的议程推进步履维艰,其精心设计的“重建美好未来”“中产阶级外交”等施政愿景很大程度上未能充分转化为民众的获得感、安全感,也让拜登在执政初期超过50%的民意支持率,滑落至目前的40%左右。在乌克兰危机横亘、国内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通胀阴影的复杂形势下,本次中选结果直接攸关拜登政府后续的执政效力。
这是共和党眼中制衡拜登政府和民主党的重要关口。2020年总统大选和国会换届后,共和党虽在参众两院都不占优势,但和民主党的席位差距很小,依然能够强力扮演反对党的角色。一方面,以前任总统特朗普为代表,一大批共和党人和保守派民众支持“选举欺诈论”,宣扬“2020年总统大选被民主党窃取”。蒙茅斯大学2022年9月公布的民调显示,仍有29%的受访美公众认为“2020年总统大选结果是选举欺诈导致的”。此外,特朗普离任后不放弃政治活动,不断渲染自己遭受的“选举不公”,以此聚拢支持者,为重回政坛铺路。在此背景下,拜登作为总统的政治合法性备受冲击。另一方面,国会共和党人全面阻击拜登和民主党的政策议程。针对能源转型、气候变化、警察执法、边境移民、学校教育等一系列经济社会议题,共和党强烈反对拜登的自由派施政取向,对其重要立法议程大投反对票。在共和党人看来,经济通胀严重、边境安全“失守”、阿富汗撤军不力等诸多内外问题让拜登政府在中选之前“更加脆弱”,必须利用中选对拜登和民主党发动政治反攻,根本性扭转当前对保守派不利的政治局面。
这是美公众对于国家发展前途和国际角色的一场公投。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经济社会困境加剧,对过往的怀念、对当下的不满和对未来的仿徨,在美国公共生活中交织呈现。2022年10月,《纽约时报》与锡耶纳(Siena)学院的联合民调结果显示,超过60%的美登记选民认为“国家走在错误的道路”上。②然而,对于什么是“正确的道路”,美国内却缺乏战略共识。自由派精英打出“重建美国”的旗号,希望通过更强的政府宏观调控和部署大型社会工程来调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所造成的严重不平等和次生社会矛盾。一些学者指出,拜登政府所推行的“重建美国”路线,与历史上富兰克林·罗斯福实施的“新政”和林登·约翰逊实施的“伟大社会”计划一脉相承,还是侧重从联邦层面以统合性手段解决“大问题”。③然而,一贯奉行“小政府”理念且受到民粹浪潮显着影响的保守派群体对民主党及自由派的治国方案难以认同,他们反过来认为美国力量衰退的根源在于联邦权力膨胀带来的行政冗余和精英腐败,以及过分强调“文化多元”使得以白人新教伦理为底色的“美利坚核心价值”陷入危机。④进一步,双方争论还延伸到对外政策领域。自由派多主张维持“自由国际秩序”和多边主义国际参与,让美国继续“领导世界”;但是,越来越多的保守派都认为美国应当战略收缩,摆脱多边主义和联盟政治造成的“战略负担”。本次中选正值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复杂化,不少美民众已对危机外溢产生的经济负面效应深感不安,拜登的自由主义国际战略也因之面临重大拷问。
11月8日,美国中期选举正式拉开帷幕。美国统治精英显然重视此次中选,系统性投入海量资金试图左右选举结果。据专事美政治资金跟踪的非营利组织“公开的秘密(open secrets)”初步统计结果,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费用高达167亿美元,成为史上最贵的中期选举。从选举结果看,花钱多的候选人大多获胜。⑤经过十余天的投票与计票过程,本次中选结果在11月下旬基本明朗:100个参议员席位中,民主党率先获得50个席位,保住参议院优势;435个众议员席位中,共和党翻转获得221个席位,赢得众议院优势。国会政治态势由民主党占据两院变为民主党占据参议院,共和党占据众议院。
本次中选的结果耐人寻味:根据过往历史,在位的执政党往往会在国会选举中遭遇反对党明显的席位翻转;1934-2018年的历次中选结果显示,总统所在政党平均在选举中失去28个众议员席位和4个参议员席位。⑥然而,共和党在此次中选中却赢数有限,未能掀起“红色浪潮”,使得选后出现民主党“小输尤喜”,共和党“小胜似输”的特殊政治景象。这种“半僵局”的分立态势将给美内政外交带来显着影响:
就内政方面来看,拜登和民主党凭藉参议院优势,可以继续推进有利于自身的人事任命。但是,拜登若再提出需要两院一致通过的重要立法,则恐将遭遇众议院共和党人的严厉阻击。共和党人正因没能在国会“大胜”而恼火,更会利用手中仅有的众议院优势来对拜登实施“反向布局”。中选之前,众议院共和党领袖凯文·麦卡锡就抛出一份名为“美利坚承诺(Commitment to America)”的政纲,旗帜鲜明地与拜登政府的政策议程形成对立,幷明言今后将在众议院对拜登政府的“施政问题”展开调查和问责。不难想见,拜登政府的国内议程可能迎来收缩期,两党关于国内政策的博弈将更加激烈。
就外交方面来看,拜登政府实施的自由国际主义战略将面临党内和党外更加直接、强力的挑战。此前,拜登大举恢复在特朗普执政时期遭遇重挫的自由国际主义战略,重新强化美全球同盟网络,幷构建了诸如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等新型同盟机制。然而,乌克兰危机给全球安全环境带来深刻变化,拜登政府的援乌策略尽管初期俘获了一定民意,但随着危机呈现长期化,这一策略逐渐招致民主党内反战的激进左翼和共和党内持孤立主义立场的右翼分子的不满。凯文·麦卡锡明确表示若共和党得以在中选后控制众议院,就会限制对乌克兰的援助。更具战略性的一个判断是,鉴于共和党多年来一直标榜在外交和国家安全领域比民主党更为“强势而可靠”,拜登政府可能在政治压力下维持甚至升高对外政策的对抗性,以此服务党派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