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中美学者评估特朗普“百日新政”
中评社香港5月11日电(记者卢哲)由澳门区域与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特朗普百日新政评估”论坛10日举行。来自中国及美国的专家学者“云聚首”,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就特朗普上任百日以来的内政外交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
澳门区域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建伟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三个月以来,对整个世界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冲击,它不单单是对美国的内政外交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对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格局也正在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此次论坛邀请中国内地和北美在一线研究中美关系的专家学者,探讨特朗普上台后的内政外交主要的目标及呈现的新特点,分析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分享了对特朗普上任100天美国内政外交驱动力的分析。他认为,特朗普代表了共和党右翼极端保守主义,其政治目标是让美国在科技革命时代保持实力、财富和金融资本运营能力的最高水平。
朱锋认为,特朗普执政团队有三个特点:一是以特朗普为中心,可以说其团队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美国建国以来难得一见、具有强烈的专制主义特色的政策团队。二是团队专业才能和政府经历薄弱甚至稀缺,因此执政百天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三是作为商人的实用主义以及作为美国利益的中心主义,这两者之间如何去平衡?所以其一系列的政策的摇摆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的执政风格不是简单的,是在政策的实践过程中有互动的过程,然后决定了政策变化。
朱锋认为,特朗普这100天总体是成功的。在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和权力体制中,特朗普政策乱象的争议性是前所未有的,但他的个人权威性不仅没有受到根本的制约,反而在进一步上升。这意味着,特朗普的政策尽管有争议性,但它会不断延续,甚至会达到新的高度。朱锋说,从另一角度来说,不仅是民主党对特朗普的制约力在下降,同时美国的司法和立法两方面对特朗普的现有政策和行为的约束力虽然存在,但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朱锋表示,现在特朗普的对华政策还需要高度的关注,虽然并非已形成了清晰的对华政策,但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有一些非常明确的做法:一方面要对中国继续全面的战略打压,但另外一方面管控争议,避免实质性的冲突,这个意识很明显。“所以去年特朗普竞选到今年执政,在台湾问题上,其言论确实是很有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美国评论》编辑部主任刘卫东表示,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相比更加具有颠覆性,可能是其希望在“蜜月期”大展宏图,因此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所谓“革命”,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刘卫东认为,特朗普的政策是以内政为主、内政外交双管齐下。“目前特朗普‘攘外必先安内’的理念还是比较明确,外交还是服务于内政。”目前的最引人瞩目的关税战实际上也主要是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来考虑。刘卫东说,特朗普政策目标坚定,手段多变,但实际上有一种“探底”的意思。“他的目标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但实际上就是让美国要占更多的便宜。他的这个视野比较窄,比较局限,他就是想纯粹的获利,在这个方面表现非常的典型。”刘卫东认为,特朗普“百日新策”是“只破不立”,目前没有明确的导向,“试探着往前走”。
刘卫东表示,特朗普上任百日的外交风格,正在从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路径转向一定程度上的美国优先的帝国主义路径。而对华方面,特朗普本人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美国并无统一的对华战略指导,各部门在涉华方面各行其是。而特朗普本人的对华战略还是在兑现其竞选承诺,没有提出新的关注点。“特朗普本人没有什么明确的战略思维,他在对华决策方面比较容易冲动,而且他提出来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目标,没有一个非常宏观的系统的大战略。”特朗普特别重视首脑外交,“原因是他关注个人的面子,以及在媒体上的作秀,实际上他并不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来考虑。”同时,特朗普的交易意识非常明显,跟极端鹰派的对华观念不同。
美国西东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中心主任汪铮从文化思想和身份认同的角度上谈了对特朗普执政百天的变化和理解。汪铮认为,特朗普和泽连斯基的会谈、万斯在慕尼黑会议的讲话“两个名场面”,展示出今天的美国或者说特朗普的美国,不再是过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作为西方文明或说西方集团的双重的盟主——现在美国已经不再从维护西方文明的角度来看问题,而是从交易、从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
汪铮表示,美国对欧洲安全的承诺已经变得更多的是基于交易而并非文明的责任。特朗普主义的一个核心目标是恢复美国的实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它又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处境:民族主义和西方的盟主的身份是难以两全的。汪铮说,从这100天发生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特朗普正在主导美国从一个西方盟主的全球化的美国变成一个民族主义的民族国家,变成了一个唯利是图斤斤计较的民族国家。
面对一个不再致力于维护自由国际秩序、维护西方团结,而是日益以民族主义为特征的美国,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在进行战略的重新评估。“现在的美国变得更加的具有交易性,所有的事情都是交易,而且更加的不可预测。”汪铮认为,这种变化对于世界尤其对于中国来说,究竟是一种战略机遇,还是引发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很多方面还需要再观察,100天只是一个开始。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黄严忠表示,特朗普上台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黄严忠认为,看特朗普上任以来的实际做法,美国的法制并没有受到根本的破坏。
黄严忠指出,从特朗普上任以来看,智库界面临很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自由地表达观点、如何继续进行严谨和专业的分析,而不受恐惧或者偏袒的影响。“特朗普本身是一个有报复心的人。现在有不少担心,如果我们过分批评的话,会限制我们自身的思想的开放性和自由。”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副教授孙太一认为,特朗普的政策主要受到美国优先理念的驱动,其目标包括经济民族主义、政府精简、文化保守主义以及强化行政权力。特朗普团队的执政策略主要体现在高度集中的决策、非传统的沟通方式、激进的政策执行和与科技界的合作。特朗普执政100天的成就在于兑现竞选承诺和强化边境控制。失败方面则是经济下滑、外交关系紧张以及公众支持率下降。
孙太一认为,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尚未形成系统性战略。其中,在中国最关心的台湾问题上,孙太一说,特朗普的心思都花在关税这一议题上,“台湾问题特朗普知道多少?他只知道要模糊。也就是我们平时提的战略模糊。但是特朗普只听进去模糊二字,所以可以看到他在任何做决策或者是接受采访的时候,他都首先用到‘或许’这样的字眼来有效维持美国在这个议题上的模糊性。”孙太一表示,但台湾议题对特朗普而言就是芯片议题,也就回到了贸易制造业回流的主旋律上。
孙太一认为,中美关系确实已经出现了从贸易到技术领域的全面竞争的全面对抗迹象。“总体来说,现在华盛顿整体的状况就是只能听特朗普的,其他的其实都不具备实际的意义。但是大家都在为未来的滑坡做铺垫。所以我觉得短期内这种僵局难以打破,除非双方在关键领域达成妥协。比方说贸易协议或者安全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周琪表示,特朗普政府的2.0开端预示美国的未来的走向。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搅动了整个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所有的国家都对此感到震惊和不安。目前特朗普的政策效果还远未显露出来,中美之间的贸易僵局尚未打开,其他国家还在“屈从”和“力争”两者之间举棋不定。在这种情况下预测今后美国将向何处去,可能还为时过早。但是有许多迹象已经表明,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关税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些经济政策的问题,而是随着美国逐步亲手拆解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美国及其世界将发生难以估量的边缘化。
周琪表示,第一,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都要对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做一个重新认识。欧洲与美国产生了深刻的分歧,更看清了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实质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对美国的战略信任将进一步下降。随着美国征收高关税,欧盟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寻求其全球关系的多样化,这种新的贸易秩序可能将长期影响地缘政治关系。
第二,近几十年来在一些国家和民众看来,美国还是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灯塔,但现在特朗普声称美国的盟友和对手都在利用美国、给美国造成了巨大危害,美国成了受害者,许多国家因此担心,如果美国继续沿着特朗普政府现在的路线走下去,美国不仅不会再度伟大,还会导致它的影响力、合法性和权利无可无可挽回的下降。
第三,我们不能指望没有了特朗普,美国就会恢复常态。这是因为特朗普正是当今美国政治孕育出来的。美国领导者因中国的快速成长而产生了危机感,现在正在通过对国家安全概念的泛化来夺回美国的竞争优势,保住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这样的美国与冷战结束之初自信的美国相比已经是面目全非。特朗普2.0带来的美国的深刻变化及其引起的全球变化,对中国的挑战也将是巨大的。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金灿荣表示,特朗普上任100天的冲击力度远远大于其第一个任期。但这也不意外。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权力基础非常好,因此他用人随意,政策完全按照自己的主张,“所以100天来可以说把美国政局与世界政局搅乱了,搅乱的程度可能超乎中国的想象。”
金灿荣认为,特朗普这100天的行为有两个逻辑基础:第一,他这100天的一个努力方向就是要打倒他国内的政治对手,确保家族和个人的安全。第二,跟中国斗。“他内心还是把中国真正的当对手”,要打倒、至少是制约中国取得未来美国的竞争优势。
金灿荣说,这100天我们看到了特朗普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都改变了很多的美国传统做法,100天以后大概率它继续往前推,“现在大部分目标没有实现,但时间拖长一点就不好说了。”金灿荣认为,特朗普真正的挑战是明年的中期选举。
金灿荣表示,对于中美关系来说,中美关系结构上进入长期的博弈。应对中美关系的恶化,也没什么其他特别好的办法,重点就是自身好好发展。“主要的任务还是搞好国内。中国现代化搞到今天综合实力相当强,这个我们不用怕美国,美国想整我们,但是它家里事多,不可能全心全意百分百整我们。所以我们自己实力不错,美国又只能有限度投入,所以外面压力我觉得不大。”金灿荣强调,中国要发展好,增强经济是关键。
中评社香港5月11日电(记者卢哲)由澳门区域与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特朗普百日新政评估”论坛10日举行。来自中国及美国的专家学者“云聚首”,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就特朗普上任百日以来的内政外交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
澳门区域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建伟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三个月以来,对整个世界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冲击,它不单单是对美国的内政外交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对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格局也正在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此次论坛邀请中国内地和北美在一线研究中美关系的专家学者,探讨特朗普上台后的内政外交主要的目标及呈现的新特点,分析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分享了对特朗普上任100天美国内政外交驱动力的分析。他认为,特朗普代表了共和党右翼极端保守主义,其政治目标是让美国在科技革命时代保持实力、财富和金融资本运营能力的最高水平。
朱锋认为,特朗普执政团队有三个特点:一是以特朗普为中心,可以说其团队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美国建国以来难得一见、具有强烈的专制主义特色的政策团队。二是团队专业才能和政府经历薄弱甚至稀缺,因此执政百天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三是作为商人的实用主义以及作为美国利益的中心主义,这两者之间如何去平衡?所以其一系列的政策的摇摆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的执政风格不是简单的,是在政策的实践过程中有互动的过程,然后决定了政策变化。
朱锋认为,特朗普这100天总体是成功的。在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和权力体制中,特朗普政策乱象的争议性是前所未有的,但他的个人权威性不仅没有受到根本的制约,反而在进一步上升。这意味着,特朗普的政策尽管有争议性,但它会不断延续,甚至会达到新的高度。朱锋说,从另一角度来说,不仅是民主党对特朗普的制约力在下降,同时美国的司法和立法两方面对特朗普的现有政策和行为的约束力虽然存在,但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朱锋表示,现在特朗普的对华政策还需要高度的关注,虽然并非已形成了清晰的对华政策,但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有一些非常明确的做法:一方面要对中国继续全面的战略打压,但另外一方面管控争议,避免实质性的冲突,这个意识很明显。“所以去年特朗普竞选到今年执政,在台湾问题上,其言论确实是很有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美国评论》编辑部主任刘卫东表示,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相比更加具有颠覆性,可能是其希望在“蜜月期”大展宏图,因此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所谓“革命”,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刘卫东认为,特朗普的政策是以内政为主、内政外交双管齐下。“目前特朗普‘攘外必先安内’的理念还是比较明确,外交还是服务于内政。”目前的最引人瞩目的关税战实际上也主要是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来考虑。刘卫东说,特朗普政策目标坚定,手段多变,但实际上有一种“探底”的意思。“他的目标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但实际上就是让美国要占更多的便宜。他的这个视野比较窄,比较局限,他就是想纯粹的获利,在这个方面表现非常的典型。”刘卫东认为,特朗普“百日新策”是“只破不立”,目前没有明确的导向,“试探着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