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远房屋策略是时候改变了\立法会议员洪雯
简单来说,目前《长策》的基本逻辑就是审视当前房屋的供需状况,并根据人口等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十年的房屋需求数量,然后提出“扭转供需失衡”的解决方案,即能满足这些需求的“策略”。这是香港公共政策制定最典型的思维——“需求驱动”(demand-driven),或者说“市场驱动”(market-driven)模式:市场需求什么、需要多少,决定了政府会提供什么、提供多少。
需求驱动模式缺陷明显
这种模式当然有其可取之处,比如能回应市场需求,不太会出现没有足够需求的“大白象工程”。但同时,其缺陷也极为明显:我们很少思考,市场上的这些需求合不合理?盲目满足这些需求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这些需求应不应改变?应朝哪个方向改变?如何引导需求、塑造需求去实现这种改变?——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策略”;仅仅被动地预测和追逐需求,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低层次策略。
房屋一旦建成,要用最少50年,资源将锁在其中50年;我们必须思考,在未来50年间,香港的房屋构成应该如何演变?我们希望有多少人住在为基层提供的收入长期受限的公屋中?多少人能往上流动、自置居所?多少人可以租住可负担的房屋?——即是说,我们需要回答,我们的愿景是什么?如何在服务市场需求的同时,引导市场需求,达至这一愿景?
上述问题在《长策》中根本未触及。报告中提出的各种“策略”,只不过是实现供需平衡的手段。如果说“供需平衡”就是我们的愿景,我只能说,这个愿景格局太小、层次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