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启明:五大振兴促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中评社香港1月23日电(记者陆文煜)“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建乡创”是当前闽台基层交流与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实践创新。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邓启明教授,在日前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论坛”上,即以福建省漳平市初步实践探索为例,应用PESTEL分析模型,就大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化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环境进行了较全面、具体分析,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构建出进一步扩大和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与配套措施,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奋力谱写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福建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一、乡村是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热土
邓启明等的研究认为:“乡村是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热土,福建等省区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发展潜力巨大,亟需推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进一步阐明了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深刻背景、基本要求和内在逻辑等;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还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强调指出:我们要“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国台办等2022年8月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也强调指出: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祖国统一,要“努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认为当前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率先在福建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对此,邓启明等进一步分析指出,台湾地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起步早,在良种良法、社区营造、休闲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理念新、经验多等方面优势;大陆上述乡村振兴和两岸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全面实施,对广大台湾同胞而言也是难得的重大参与机遇,具有互补性强、前景广阔等特点。显然,新时代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和深化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应有之义和现实选择,也是福建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重要内容和发展创新,进而吸引更多台湾同胞以主人翁姿态共同参与,积极、主动融入到祖国大陆的发展大局、共同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亟需进一步总结与研究探索。
邓启明等的研究还认为,近年来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在探索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新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于2019年6月在广东省清远市成立,2021年3月中央提出要“支持三明推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并于2022年12月正式授牌福建省三明市成立“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特别是闽台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已呈现深化拓展与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截至2021年5月,福建省累计批办2804个台资农业项目、合同利用台资42.3亿美元,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位居大陆第一;已拥有漳浦、漳平、仙游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永春、永泰、上杭等9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成为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样板;自2009 年起每届“海峡论坛”,都专门举办“两岸特色乡镇交流对接暨乡村融合发展论坛;近年兴起的“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跟踪研究和进一步总结提升。
通过PESTEL分析,邓启明等的研究认为:“当前扩大和推进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具有较好环境与基础”,特别是“大陆阿里山”福建省漳平市,已成为龙岩乃至福建省和大陆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之一,亟需进一步调查分析与研究设计;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的丰富内涵,全面把握“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与“五大振兴”的关系,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规划和实施好“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第一家园”建设等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一)产业振兴是重点与关键,全力打造“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广大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但农业比较效益仍然相对较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长效机制仍面临严重挑战。如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与环境优势、加快实现产业兴旺即是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也是增进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解决系列问题的重要前提,是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应有之义。尤其是要努力践行“特色产业的引进和培育与独特资源的挖掘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一基本经验,快培育新的品种与特色产业,特别是当地已有品种改良和传统产业的提升与全面发展振兴。
(二)人才振兴是源头与支撑,加快打造“两岸青年发展创业新高地”
如何更好认识和留住人才、吸引和培育人才,将是广大乡村发展振兴过程中最重要、最突出的难题之一;在党的引领和推动下,乡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将迎来更强有力的支撑,也会吸引和留下本土和外来的更多优秀人才。据介绍,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先后入驻台农600多人、台企80家,尤其是“接棒创业”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功打造出岳山茶事人文休闲茶园、九德青少年研学基地、尚顺骑行慢道等一批创业示范营(点、场);特别是“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成立“台二代”茶叶销售协会,逐步探索出“茶叶+文创、禅道、研学、旅游、康养、电商”等新业态,孵化出陈耘嘉文创、杨咏安研学等青年创业团队。如何发挥“台二代”及其青年创业团队的榜样、引领和带动作用,让“在地青年”愿意返乡发展、让“专业人才”愿意投身乡村振兴,并加强交流沟通、共同发展创业,还需较全面调查分析与实践探索。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基本保障,还需调整和改变“人才”的观念,更多培养适应当前乡村发展建设需要的“土秀才”“田专家”,并给予他们“同等待遇”,进一步强化市场的调节和相应激励。
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根与灵魂,乡土文化则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振兴的灵魂与精神动力之所在,因而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发展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助推剂。又由于闽台两地的文化同根同源,相似性和包容性较强,广大在闽台胞已较好地融入了当地文化习俗,也带来了一些发展变化,亟需进一步服务引导和总结提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地2011年被原福建省文化厅、文物局列入《福建省涉台文物名录》的“漳平奇和洞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甚至有专家提出了“北有山顶洞人,南有奇和洞人”的论断。据悉,漳平奇和洞遗址已发掘出8400多年前古人类遗骨、动物遗骨、重要遗迹和重要器物等3万余件,被确认为台湾阿美族、泰雅族等南岛语族的祖源;所出土的晚期智人颅骨,更是作为直接证据有力证明了8400年前的奇和洞人与现存于台湾地区的原住民“有着血亲关系”。建议加大资源整合,深入挖掘奇和洞遗址的丰富内涵,做好相关历史遗迹保护开发,构建共同历史记忆和两岸同胞共同生活圈、文化圈、社交圈、信息圈,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与心灵契合。
(四)生态振兴是基础与优势,科学打造“两岸宜居宜业和美新家园”
广大乡村是我国涵养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区域,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双赢。为此,既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又要学习借鉴与总结好台企台农“永续发展”先进理念和“热爱土地”生动实践与追求,包括水土保持、污染防控、垃圾分类与再利用等方面及其科学方式与方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为此,一是要扩大引进台湾地区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防止耗竭式使用与抛荒等极端情况;二是要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增进新老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三是要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的执法与监管力度,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基础与比较优势,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五)组织振兴是核心与保障,积极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乡村组织振兴的主体主要包括基层党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等,必须坚持和努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纽带作用以及社会组织等的补充作用,不断激活和发展建设好不同类型组织队伍,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政治保障。此间,加强两岸携手发展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加快推动社会服务等工作具有较好的基础、较强迫切性和可行性。尤其是要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与社会组织发展运行等方面经验,大力实施农村带头人和发展建设与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更加注重在返乡人员与台湾青年中发现和培养合适人才、担任重要工作承担重要责任;相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将进一步改善当前乡村治理主体单一、效率低下的现状,加快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闽江学院等于2022年7月合作成立和全力推动的“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就是为了更好总结和提升乡村发展振兴的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等方面工作水平,以组织振兴带动和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最后,邓启明等总结指出,当前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的环境与基础较好、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形势下要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全面把握“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五大振兴”之间的特殊重要关系,这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重要指示精神,更好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第一家园”建设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上述讨论分析与各地初步实践探索也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重点与关键、人才振兴是源头与支撑、文化振兴是灵魂与动力、生态振兴是基础与优势、组织振兴是核心与保障,“五大振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体现了海峡两岸乡村全面振兴与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也契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前加快推进和深化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具有较强可行性和迫切性,前景看好。
据悉,“首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论坛”,由福建闽江学院主办,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中评智库基金会等协办。
中评社香港1月23日电(记者陆文煜)“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建乡创”是当前闽台基层交流与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实践创新。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邓启明教授,在日前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论坛”上,即以福建省漳平市初步实践探索为例,应用PESTEL分析模型,就大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化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环境进行了较全面、具体分析,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构建出进一步扩大和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与配套措施,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奋力谱写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福建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一、乡村是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热土
邓启明等的研究认为:“乡村是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热土,福建等省区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发展潜力巨大,亟需推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进一步阐明了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深刻背景、基本要求和内在逻辑等;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还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