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当年:中评社见证两岸和平发展第一年
中评社香港1月22日电(记者载丰)2008年,台湾通过选举实现政党轮替,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战争阴霾一扫而空,大陆官方媒体曾经这样论定2008年: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两岸双方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持续良性互动,推动两岸关系取得了新的进展,写下两岸交流合作的新篇章,两岸关系走进了和平发展的新时代。翻开《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关于2008年的详尽记载,赫然发现,中国评论通讯社堪为当年最深入、最贴近地见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时代开端的新闻媒体。
郭伟峰曾经这样说,2008年是两岸关系历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年,2008年是两岸和平大势所趋之年,更是两岸同胞放下歧见、携手发展之年。《易经》咸卦中说“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历史说明,推动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代的“圣人”,就是人民,就是相感互通的两岸民心民意,是每一个热爱和平发展、胸怀民族利益的同胞。现在,当年的和平发展荣景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处在和与战之间徘徊的空前危险阶段,但是,郭伟峰表示,他坚信在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拥护和平发展的民心民意一定会再次觉悟,必将是驱散战争阴霾、终结两岸关系恶性循坏的最大力量。
在最新的采访中,郭伟峰强调说:在2023年,他衷心期待两岸关系能够朝向化戾气为祥和的新阶段转化,尽管两岸之间剑拔弩张的局势要化解非常艰难,但是不能放弃任何希望。人民最大,人民至上,有识之士务必重新振作起来,两岸对话势在必行,蓝绿阵营中不乏能够深入体察民意变化的智者。两岸民众急迫需要全面交流合作,人民的意志必能主导历史的发展趋势,一旦民意的川流大势形成,任何政党也无法阻挡。两岸关系恢复交流交往,摆脱守株待兔的状态,激发动若脱兔的热情,是他由衷的新年祝福!
《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记载了中评社与轰轰烈烈的2008年的互动及见证,内容如下:
2008年1月12日,中评社记者在台湾现场全程报导台湾“立委”选举投开票的情况。中国评论新闻网当天录得4362万点击量,创历史新高。
3月21日,因应美国干预台湾选举,中评社发出由郭伟峰撰写的第一篇快评,中评社由此首次创设独树一帜的时评品牌“快评”,并为各类媒体争相模仿,发挥了特殊的舆论影响力。中评社对掌握两岸关系话语权高度重视,“快评”形成了参与性话语特征。
3月22日,中评社记者林淑玲、陈庆祥等在台北现场播发了新闻报导稿《马英九狂赢!台湾变天!》,中评社同时播发了郭伟峰撰写的快评指出:马英九的胜选可用狂赢来形容,选票太高了。不是马英九如何有神通,如何吸引人,而是台湾人民求变求发展的意志通过马英九这个载体表现出来了。人民求变求发展的意志,绝对不可动摇,民进党必须审时度势,在人民意志的大山崛起之后,不要试图撼动它;投票当天,台湾中评社记者和香港中评社赴台采访台湾“总统”大选的记者,在台现场全程报导了台湾“总统”选举投、开票的情况。快评、分析、专访、社评、现场图片等等,其中快讯就播发了250篇。中评社的新闻报导稿内容全方位覆盖,并被全世界范围的华文媒体大批量转载。中国评论新闻网2008年3月22日繁、简体版的页面点击数(Hits)达95,398,505次,突破了9500万大关,并创下本网自开办以来单日最高点击数。
3月,围绕台湾选举以及马英九面临的选举政治形势,评论员郭伟峰在3月份撰写了一批深度分析问题的社评,受到两岸舆论界高度关注,包括:《社评:大陆对选举三大希望 马谢谁做到》、《社评:谢无奈 马要赢 两岸前途安在?》、《社评:如马英九当选 大陆要做什么?》、《社评:台湾十字路口:变与不变就在今天》、《社评:马英九当选后台湾可能发生的十大变化》、《社评:两岸和平为纲 马英九必能扫戾气》、《社评:马英九破省籍魔咒 勿忘大陆因素》、《社评:国民党已非在野 两岸发展需积跬步》等等。中评社自2005年6月3日开播为始,即高度关注马英九的言行,至2008年3月22日,一共发出涉及马英九的新闻报导稿6667篇。
4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以马英九当选为当月主题,深入讨论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的变化,刊发了郭伟峰的《社评:马英九当选后台湾可能发生的十大变化》,以及郭震远、章念驰、陈一新、王昆义、邓岱贤、熊玠、陈先才的相关专论。5月号更发表郭伟峰的《社评:胡锦涛马英九会面的可能与不可能》,开始探讨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可能性。
4月11日至13日,台湾新当选的“副总统”萧万长出席博鳌论坛,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会晤,打开了两岸自1949年分离以来最重要的一扇机会之窗。中评社特派记者随萧万长前往海南,详尽报导整个活动过程,并做历史见证。
5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开创两岸关系新局》,台湾中国时报集团常务董事黄肇松主持,评论员包括: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前香港中华旅行社总经理、前陆委会副主委郑安国,远雄企业集团副总经理蔡宗易,立荣航空董事长、台北航空运输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苏宏义。论坛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地点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中评社在第一时间发出了地震灾害组图,此后,全面跟进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报导,尤为重视报导台湾同胞对灾情的关注和救援。5月19日,中评社播发了评论员锺维平撰写的《社评:马英九注视汶川 点燃两岸的爱》,社评说:四川大地震,震动了海峡两岸,更是触动了台湾的同胞心,深厚的感情顷刻喷涌,温暖灾区,温暖大陆。在台湾同胞“把爱传出去”的感情大潮中,我们看见了马英九的身影,他关于汶川地震的言行举动,就像点燃两岸同胞之间的爱的火苗。通过对待汶川地震的态度,我们更加认识了马英九:一,是一个具有民族同胞情怀的人。二,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以及大爱精神的人。三,是一个有志于加固两岸人民感情基础的人。四,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9月8日,中评社报导: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受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委托,8日在成都举行仪式,向四川、甘肃、陕西地震受灾严重地区转交台湾同胞的2.7亿元人民币捐款。陈云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广大台湾同胞以各种方式向受灾同胞表达关心和慰问,上至社会贤达,下至普通民众,纷纷慷慨解囊,提供了无私的援助和支持,体现了相濡以沫的同胞之爱和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灾区人民将永远铭记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
5月20日,马英九、萧万长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十二任“总统、副总统”。台湾中评社社长俞雨霖、台湾中评社总编辑林淑玲应邀出席马萧就职大典及就职宴会。
5月22日,马英九回答台湾中评社记者提问,表示两岸握手言和很重要。他说:过去两岸长期对抗,如今能坐下来握手言和,是很重要的历史过程,他自己在就职演讲中也说过“以世界之大、中华民族智慧之高,台湾与大陆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他这句话不是空泛的用语。
5月26至3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会谈,这是吴伯雄出任国民党主席后首次访问大陆。台湾中评社特派记者随行采访。
6月8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厦门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主办海峡两岸新闻与传播研究交流中心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郭伟峰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两岸新闻媒体进入共构期与两岸共同媒体的发展》,正式论述了“两岸共同媒体”概念与内涵以及实践经验。
6月22日至29日,由郭伟峰、俞雨霖、林淑玲、陈耀桂、罗祥喜等组成中评社高层访问团第一次访问台湾,受到台湾党政各界热烈欢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主席吴伯雄、副秘书长张荣恭、文传会主委李建荣、“立法院长”王金平、副院长曾永权、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台联党主席黄昆辉、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新闻局长史亚平、海基会秘书长高孔廉等先后会见访问团一行。
6月23日,中评社高层访问团拜会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史亚平,双方就台湾时政、两岸关系以及媒体交流交换意见。史亚平认为,网路媒体发展是未来的趋势,两岸新闻应有更多交流,以增进双方的瞭解,对中评网的方向十分肯定。
6月2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会见中评社高层访问团,这是中评社高层第一次拜访国民党中央党部。吴伯雄肯定中评社持平报导两岸新闻,认为中评社已奠定在全世界华人新闻媒体中的重要主流地位,并为中评社题词“沟通两岸 融汇中华”。吴伯雄还表示:在两岸关系上,国民党执政后,会继续往和平的方向走,这一点大陆不必有所顾虑,两岸和平对台湾非常重要。有些问题是属于历史因素,从现实的层面看,两岸如果争吵不休,那什么事都解决不了,所以很多事暂时解决不了就搁置,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应该阻碍两岸合作双赢,他相信两岸的问题,中华民族一定有智慧解决。
6月24日,台湾团结联盟主席黄昆辉会见中评社高层访问团,就两岸关系交换意见。
6月25日,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高孔廉及副秘书长庞建国会见了中评社高层访问团,高孔廉表示,迎接大陆观光客,台湾已经准备好了﹗包括桃园机场、台中清泉岗机场、高雄小港机场等,本来就是国际机场,通航所需要的移民入境、海关检查、检疫检验等设备,这些机场本来就有,目前相关设备还不足的是台北松山机场。不过松山机场现在也在赶建中了,预估可以应付陆客来台的需要。海基会除了希望两会尽快完成两岸货运包机的协商之外,也希望两岸尽快开通海运直航。
6月25日,中国国民党副秘书长张荣恭会见中国评论通讯社高层访问团,长期关注中评社的张荣恭指出,他认同“两岸共同媒体”的概念。他说,在过去短短3年的时间里,中评社的发展相当迅速,海内外中国人都关注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关内容也是中评社报导、评论的特色,他觉得,中评社在构建“两岸共同媒体”中有两个方面具突出的表现。第一、呈现争议,又有思想主轴。两岸的媒体一般都各有立场,而中评社是一个理性客观的媒体,把两岸各自的主张客观地呈现。呈现了两岸各自的争议,才知道哪个问题有搁置的必要性。呈现争议之后,接着是如何求同。中评社的特色,是表现在分析、评论上,有一个思想主轴,不是说一味顺着争议,不知道方向如何走。这个主轴就是解决在争议基础上去求同的问题。第二,体现了“两岸共同媒体”的新特质。中评社社长郭伟峰的经历相当特殊,是大陆最早来台湾采访的大陆记者,也是最早采访国民党重大政治活动、如1993年举行的国民党第十四次全会的大陆记者。大家常常说两岸交流文化先行,要加上一句“新闻是尖兵”,而郭伟峰更是尖兵中的尖兵。以郭伟峰对两岸新闻状态与特性完全掌握的经验和思维,来指导中评社,就可以建构求同存异的“两岸共同媒体”的特质。现在在两岸中,是很难找到这种两岸共构、双方共容、求同存异的新特质的媒体。
6月26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民进党中央党部会见中评社高层访问团,双方就当前两岸关系、台湾政局交换意见。这是中评社高层第一次拜访民进党中央党部。
6月26日,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会见中评社高层访问团时表示,两岸的事情太复杂、太敏感、太重要,希望两岸关系的发展稳定、全面,能够为人民所接受,该快则快,该慢的就稳健去推动,两岸一定要营造和平。王金平现场给中评社的题词为“两岸传媒 求同存异”。
6月26日,台湾“立法院副院长”曾永权会见了中评社高层访问团并为中评社题词:“传达两岸善意”。他表示,两岸关系错综复杂,两岸问题必须靠诚意、善意和智慧来解决,不能刀枪相见的,都是自己的同胞,血浓于水。两岸应“创造模糊,实质接触”。他还说:从2005年连战的和平之旅之后,自己担任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去了11次大陆,从两岸台商的春节包机、三节包机、客运包机、货运便捷化,台湾水果零关税销售大陆,到陆客来台,这六大议题,一直都在谈。有几次去北京谈,都是早晨6点多起身,到北京那边已下午4、5点,隔天一早就到钓鱼台去谈了,谈到12点,吃个午饭,又坐下午4点的飞机回台湾,到台北已晚上12点多,就这样奔走,但是,自己认定这是很值得的事。
6月27日,中评社高层访问团拜会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连战对中评社构建“两岸共同媒体”的努力表示赞赏,并亲笔题词:“中国评论 两岸共同媒体”。连战谈到他对中共总书记胡锦涛的印象:胡锦涛是一个诚恳、平实、亲切,且务实、有远见的领导人。在历史上,中华民族首次达成国富民强、经济繁荣、社会公平与富庶,胡锦涛有抱负与远见。谈起胡连的交谊,连战透露,有一次胡锦涛宴请他与夫人连方瑀,饭后送来一个很好的木箱子,胡锦涛要他和连方瑀一起打开。他打开后看到里面有一整套文件,起初也不知道是什么文件,经胡锦涛说明,他才知道,这些文件都是从南京第二档案馆里调出来的、有关他的祖父连雅堂的珍贵史料。连战进一步说,他的父亲连震东在民国20几年、约九一八事件、1931年以前,随国民党元老张继做事,当时中日要打仗了,连震东也向内政部申请,恢复中华民国的国籍。他只知父亲连震东申请恢复做中国人,不知道原来他祖父连雅堂也这样做过。胡锦涛能够把这文件找出来,非常用心,让他非常感动。自2005年开启国共交流后,连战已4次正式访问大陆、与胡锦涛有深入的对话和接触。连战表示,胡锦涛给他的印象,从2005年首次见面到今天,都是一样的,胡总书记是一个非常诚恳的人,自己很荣幸可以认识、结交到这位朋友。
6月27日,中国国民党文传会主委李建荣会见中评社高层说,中评社、中评网在两岸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相信两岸媒体人的密切合作,一定有助于两岸资讯的流通,增加两岸共识和善意,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利。
6月27日,陆委会主委赖幸媛会见中评社高层访问团,赖幸媛说:新政府的两岸政策核心理念,从马萧的政见到马英九的就职演说,都讲得很清楚。也就是在“中华民国”的宪政架构下,维持着“不统、不独、不武”的台海现状。因此,我们要秉持“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原则,进一步去促成开放与松绑两岸各个层面的往来。也就是说,我们希望透过有秩序的开放跟松绑,让两岸民间的活力可以释放出来。这样可以引导两岸关系往正常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也希望透过这样的方式,促进两岸的良性互动。这是新政府现阶段大陆政策的核心。
6月,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郭伟峰撰写的《马英九涅盘与重生郭伟峰新闻评论选》一书,陈耀桂、韦民(郭伟民)任责任编辑。本书是发表在中评网的评论马英九言论的社评集,共辑録作者近3年来关于马英九的评论文章160篇,其特点有:一,比较全面记录了马英九关于两岸关系以及统独问题的重要言论,以及当时台湾各界的反应,并有一定的分析。二,比较完整地描绘了马英九政治思路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努力调整与适应的思维过程,对马英九的心理变化也有涉及。三,比较侧重地从大陆角度来观察马英九的政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陆各界对马英九的关心与期待。
7月1日,《中国评论》月刊7月号刊载了《思想者论坛:把握机遇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评论》月刊社务委员郭震远主持,评论员包括: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余克礼,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黄嘉树,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辛旗,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国评论》月刊社长郭伟峰,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殷存毅,中国军事科学院台海研究中心主任王卫星。评论员呼吁大陆方面要抓住马英九、国民党执政这个历史新机遇,解放思想,积极创造条件,抓紧做实事。郭伟峰提出:两岸和平发展的内核要明确,“生命共同体”、“共同家园”就是两岸和平发展理论的内核。论坛由《中国评论》月刊主办,地点在中国评论北京总部会议室。
7月9日至10日,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在杭州举办了两岸关系研讨会,会议主题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召集了171位来自两岸四地及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共商大计。郭伟峰应邀与会。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副主任孙亚夫及各局局长、副局长到会,王毅主任在开幕式致辞时说,今次的研讨会具有不同以往的特殊意义。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是两岸关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命题。对于王毅主任的话,与会人士均表赞同。大规模讨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是20多年来两岸关系研讨会中的第一次。
7月29日,马英九上午首次搭“空军一号”专机到花莲勘灾,也首度开放媒体随行搭乘“空军一号”,让记者第一手采访马英九初体验的行程。中评社记者随行采访。
8月12日,马英九访问中南美洲“邦交国”,出席巴拉圭、多米尼加总统就职典礼,去回程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过境,总计行程8天7夜。中评社记者为随行记者,至此,港台中评社成为历史上以及目前唯一得以跟随两岸领导人出访的新闻媒体。马英九任“总统”期间,中评社记者随访8次。
8月25日至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对韩国、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中评社特派记者随行采访。
9月4日,中评社台北会议室揭牌启用,郭伟峰、俞雨霖、林淑玲、陈耀桂、罗祥喜等参加揭牌仪式。随之3场研讨会登场,分别是:“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研讨会、“两岸和平合作”研讨会、“和平统一前景与障碍”研讨会。台湾退役海军中将、国民党智库国安组政策委员、台湾前海军总部副总参谋长兰宁利在会上提出,两岸之间有迫切的需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前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则在会上提出了“台湾海峡两岸和平合作协定草案”。邱进益认为,和平合作应成为两岸当局与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中评社台北会议室从此成为两岸官学界以及台湾蓝绿政党人士研讨两岸问题、进行政治理念沟通的重要场所。
9月7日,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在台北举办研讨会,与台湾著名统派领袖探讨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研讨会由前“国统会副主任委员、国策顾问”许历农主持。参与讨论的评论员包括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汤绍成;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晓波;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吴琼恩;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前主席、台北大学教授、《海峡评论》副总编毛铸伦;世新大学教授曾祥铎;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蔡玮等。许历农表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变化天翻地覆,而大陆的五大转变,推动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形势发展。王晓波提出,两岸和解之后,统一怎么办?靠台湾内部目前支持统一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唤起民众。曾祥铎认为,台海现状不可能永远保持,统一总有一天会来到,“一国两制”最适合台湾。
9月9日,台中市市长胡志强会见中评社高层访问团时表示,马政府在两岸经贸政策方面正大幅度开放,脚步非常快,两岸将向着互惠双赢的方向继续努力。马英九毫无疑问在全力推展符合双方利益、大幅度开放的政策,开放以后有觉得不够的,立刻调整。两岸应尽快打开经贸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对话,双方应该尽快对此有某种程度的共识,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来改善两岸关系,消除阴影。
9月11日,民进党代理主席、嘉义县长陈明文会见中评社高层访问团,他表示相当欢迎大陆观光客到台湾,不论民进党或国民党执政,都想把经济做好、让人民有饭吃。
9月12日,民进党籍台南市长许添财会见中评社高层访问团时,就两岸关系及民进党目前的处境与前景等问题,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许添财指出,要以平常心看待大陆观光客,来者皆善。
9月13日,新党主席郁慕明会见中评社高层访问团时表示,两岸是一家人,应该互惠互利,共同创造一个全世界都羡慕的伟大的中国。新党提出“非战之区、和平之岛”的主张,希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大前提下,把台湾建设成一个非战争地区的美丽宝岛。郁慕明并为中评社题词:“弘扬民族大义 传播和平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