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重读王安石《泊船瓜洲》
对绿字的锤炼
首先是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八中讲的那个王安石改诗的故事:“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该故事让这句诗插上了翅膀。经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安石先前所用“到”“过”等字,均为一般化叙述,都缺乏形象性,而用了“绿”字,此句诗便立刻变得形象鲜明生动起来,春风所到之处,江南岸绿色遍野,生机勃勃。能让人联想起杜牧《江南春》所描写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景象。“又”字告诉我们这种景象出现于寒冷的冬天草木枯萎凋零之后,所以能让人感到特别温暖、新鲜、愉悦。
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这个“绿”字好就好在用了词性活用的修辞手法。它本来是个形容词,在句中却用成了动词,这样就既起了动词的作用,又收到了形容词的效果。而且,这个“绿”字还采取了使动用法,即春风使江南岸变绿了,这样便展现出了江南岸变绿的原因与过程,让人印象深刻。钱锺书所提一连串问题其实暗含批评之意,但词性活用是一种修辞手法,唐人能用,宋人当然也能用。王安石即使受到前人启发,但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且毫无斧凿拆补痕迹,应当予以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