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技术唤醒“沉睡”盐碱地

3月15日在位于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王堂南村的龙虎山光伏蔬菜基地拍摄的豆角。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王堂南村曾有不少沙质盐碱撂荒地。如今,昔日的盐碱撂荒地不仅持续产出绿电,还帮助不少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图源:新华网)

  中评社北京3月22日电/据新华社报导,“一样的小麦种子,分别种在盐碱地和水肥地上,长出来的粮食哪个更好吃?”育种科研人员郑琪提出这样的假设。

  郑琪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在3月16日至20日海南三亚举行的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期间,她自己作瞭解答:“如果麦种能克服生长条件制约,那么盐碱地长出来的果实可能会更好吃。”

  由于生物特性,一些在盐碱地生长的作物,因蛋白质等含量更高,制成的食物风味独特、香味浓郁。然而,盐碱地的盐碱成分高,是绝大多数植物的“禁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全球有8.33亿公顷土地受盐碱化影响。

  “中国育种科学家‘死磕’盐碱地,原因是人口众多,耕地紧张。”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艾治勇说,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盐碱地总面积近15亿亩,其中有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是至关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

  数十年来,中国科研人员通过耐盐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让许多粮油作物逐渐适应盐碱地环境。杂交、细胞和染色体工程、基因编辑等育种技术的应用,让作物的抗病、耐盐能力得到加强。

  2023年6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培育的耐盐抗旱小麦新品种“小偃155”,测算亩产达到411公斤以上。这种小麦品种,不但抗病耐盐,而且蛋白质、锌、铁等含量也很高。

  在江苏省射阳县的沿海滩涂,今年将再次种植由该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培育的“盐稻”等耐盐水稻品种,曾经的晒盐场有望成为新的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