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安全风险蓝皮书:今年有十大问题

发布会现场(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1月19日电(助理记者徐媛 实习记者鞠影)1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与中海安集团举办了《中国海外安全风险蓝皮书(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多位顶尖智库与高校的国别与地区研究专家围绕全球战略形势、世界金融与供应链态势和区域安全形势等议题展开睿智研判与热烈讨论。

  《蓝皮书》提出了2023年中国海外安全风险十大问题: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不明,世界能源安全困境凸显,全球粮食危机及次生风险发酵,海外投资经营涉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议题挑战增加,西方世界对华数字打压态势明显,美国对华经贸遏制手段持续升级,非洲多国内政外交不确定性上升,欧洲对华战略认知分歧加剧,欧亚区域地缘冲突风险居高不下,美国国内公共安全危机愈演愈烈。这些问题既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也是与中国海外安全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

  《蓝皮书》分析了2023年中国海外不同区域国别存在的重点安全风险。东亚地区:政治与军事遏制;经济与技术围堵;恶意网络行动。俄罗斯与中东欧地区:俄乌冲突发展态势不明,或将持续影响该地区局势,地区稳定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和域内国家复杂的政治局势或是关注重点。西欧、南欧与北欧地区: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领导人执政基础较为薄弱,政治碎片化加剧;欧盟内部存在较大分歧;能源和粮食等大宗货物价格飙升等。北美地区:种族主义、反华言论,社会安全、枪支暴力、白人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中美地缘政治冲突;加拿大涉华政策不确定性。澳新南太地区:域外势力干预加上美澳同时展开对华竞争;国家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有所升高;种族歧视、治安混乱、跨国犯罪和诈骗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对未来五年到十年内中国的战略形势作出了判断。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权力结构,所以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从具体数据来看,185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东西方工业GDP占比各50%;1980年,西方国家工业GDP占比90%,非西方国家仅10%;但是到了2020年,东西方又回到了1850年各占一半的情况。未来,GDP结构可能还会继续向有利于中印等东方国家的方向演变。GDP结构的改变背后其实是权力结构的改变,这对西方国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势必会带来矛盾。而另一方面,中国已经进入全球化的中心,其影响世界市场的能力与日俱增,这为化解风险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中海安集团科研主席、BCEL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蔺睿就经济风险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首先,经济形势中具有普遍性的全球通胀是造成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俄乌冲突的负面影响以及新冠疫情的延续也是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其次,在能源与粮食价格波动方面,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都面临价格暴涨的情况,能源与粮食供应链在各个环节与层面的波动幅度与速率的不平衡也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风险。在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各评级机构标准不统一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维度与社会维度难以权衡等问题,这不仅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合规成本,还产生了对中国企业和项目政治工具化与污名化操作的空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执行所长楼春豪以“急、难、险、重”四个字概括了南亚地区整体安全形势。“急”是形势急,南亚地区在地缘上极具重要性,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风险相互作用,导致该地区形势紧迫。“难”是治理困境,南亚国家普遍面临国家治理方面的难题。“险”即恐怖主义风险上升,这与美国的不负责任紧密相关。美国将大国竞争放在首要地位,在反恐问题上不仅偏离重心还将恐怖主义问题作为大国竞争的工具和手段,导致地区的恐怖主义形势更加严峻,同时使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袭击风险上升。“重”指的是我国在南亚地区海外利益保护任务很重,一方面因为南亚地区对中国“一带一路”推进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南亚地区面临内外部以及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风险,使我国维护南亚地区海外利益任重道远。   暨南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贺喜根据自身研究成果与田野调查实践指出,拉丁美洲地区形势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第一,拉美地区极右翼的势力正在逐步做大;第二,钟摆效应依然折磨着拉美地区;第三,网络与社交媒体的冲击日益显着,加之年轻人心态的激进,易引发拉美年轻群体极化;第四,拉美地区受欧美影响非常大,在心态认同和环保劳工标准上更偏向西方国家;最后一点是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传染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随着中资企业和中国人走向世界、遍布世界,对海外利益的保护更应受到重视。贺喜强调,要加强对中资企业、海外侨胞与海外侨社的监管和对海外侨界的犯罪治理,维护和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姚璐指出,在数字世界的体系,中国企业要想保证自己的投资安全,不仅需要官方的合作,还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构建,因为如何制定标准才是在数字世界最为核心的竞争环节。俄乌冲突让我们认识到,在算法和人工智能的逻辑之下,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系统三者联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强大影响。人们以前的认知来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今天则来自算法推荐的内容,这实际上也是如今中西方竞争中的要点之一。因此,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的置顶对于安全至关重要。

发布会现场(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1月19日电(助理记者徐媛 实习记者鞠影)1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与中海安集团举办了《中国海外安全风险蓝皮书(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多位顶尖智库与高校的国别与地区研究专家围绕全球战略形势、世界金融与供应链态势和区域安全形势等议题展开睿智研判与热烈讨论。

  《蓝皮书》提出了2023年中国海外安全风险十大问题: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不明,世界能源安全困境凸显,全球粮食危机及次生风险发酵,海外投资经营涉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议题挑战增加,西方世界对华数字打压态势明显,美国对华经贸遏制手段持续升级,非洲多国内政外交不确定性上升,欧洲对华战略认知分歧加剧,欧亚区域地缘冲突风险居高不下,美国国内公共安全危机愈演愈烈。这些问题既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也是与中国海外安全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

  《蓝皮书》分析了2023年中国海外不同区域国别存在的重点安全风险。东亚地区:政治与军事遏制;经济与技术围堵;恶意网络行动。俄罗斯与中东欧地区:俄乌冲突发展态势不明,或将持续影响该地区局势,地区稳定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和域内国家复杂的政治局势或是关注重点。西欧、南欧与北欧地区: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领导人执政基础较为薄弱,政治碎片化加剧;欧盟内部存在较大分歧;能源和粮食等大宗货物价格飙升等。北美地区:种族主义、反华言论,社会安全、枪支暴力、白人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中美地缘政治冲突;加拿大涉华政策不确定性。澳新南太地区:域外势力干预加上美澳同时展开对华竞争;国家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有所升高;种族歧视、治安混乱、跨国犯罪和诈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