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解秘:立法会前厅,香港官员议员聚脚地

(立法会视频截图)

  中评社香港7月7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6日赴立法会出席上任后的首次行政长官答问会时,提到为促进行政立法良性互动,建议特区政府官员每月与立法会议员举行“前厅交流会”。每次由一位司长或副司长带领下辖5至6位局长或相关官员与议员见面交流。实际上,立法会会议厅的“前厅”大有来头,“前厅交流”在香港政坛也已有一定的历史。

  “前厅”,实际上指的是与立法会会议厅一条走廊之隔的一个厅,专供议员和官员在进入会议厅前休息或等候之用。立法会是在2011年9月搬到现在位于添马舰的新综合大楼的,而新大楼的设计沿用了之前的旧立法会大楼的理念,在会议厅旁边设置了前厅,甚至装潢都有传承的地方——进门可见的一个大铜锣。其实,这个铜锣在早期是用来提醒议员开会的,由职员按时敲响。后来技术进步,新大楼已经有贯通整栋楼的电子铃声系统,大铜锣就成为装饰,放在现在的前厅里。直到今天,仍能经常能见到官员及议员从前厅休息之后穿过走廊走向议事厅。

  在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两年前出版的回忆录《主席八年》中,亦提到过议员与官员在前厅交流的情节。

  曾钰成形容,立法会搬到添马舰新综合大楼后,实际上“会议厅前厅的使用率大不如前”。

(立法会视频截图)

  原来,立法会早期所在的旧大楼空间有限,当时的议员办公室都不在大楼内,只要出席立法会,不在会议厅就会在前厅。由此,前厅就成为官员找议员、议员找官员或其他议员最方便的地方。“无论是为谈公事抑或只是为闲聊。”后来新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一些变化——因为议员在大楼里都有自己的办公室,不再需要在前厅休息或等候时间,因此大大减少了去前厅的频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和议员、甚至议员之间交流的机会。

  曾钰成还透露,立法会秘书处曾想尽办法吸引议员使用前厅,包括更舒适的设计、服务,甚至提供下午茶“精美特饮和小食”,但效果都不明显。

  李家超此次的提议,实际上正好呼应了曾钰成的描述。李家超的建议让官员主动前往前厅,吸引立法会议员前来“聚脚”,或许确实可以“重启”往日前厅的“交流”平台作用,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在李家超提出“前厅交流会”建议后,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在他的社交平台专页上载了一段短片,介绍“前厅”新布局。梁君彦介绍,会议厅前厅是立法会综合大楼最重要的设施之一,属议员专区。他于去年邀请了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的学生协助秘书处活化前厅,改善其室内设计和布局,将前厅划分为多个可让议员与官员交流互动的区间,作为大家“坐低倾”(坐下聊)、促进行政立法良性互动的理想“聚脚地”。

(立法会视频截图)

  他提到,李家超于当选后第二天到立法会拜访他时,他便邀请李家超参观前厅,向他介绍前厅新布局的理念。梁君彦说,很高兴今天李家超以行政长官身分首次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时,建议每月举行“前厅交流会”,鼓励官员与议员面对面交流,建立紧密协作的关系。他说,“前厅已焕然一新。我期望前厅交流会可推动行政立法的良性互动踏上焕然一新的台阶,合力为香港的良政善治谱写新篇章!”

  从视频画面看,前厅可谓功能齐全,舒适先进。议员和官员们能否在其中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又会创造什么新的成绩?我们拭目以待。

(立法会视频截图)

(立法会视频截图)

(立法会视频截图)

(立法会视频截图)

  中评社香港7月7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6日赴立法会出席上任后的首次行政长官答问会时,提到为促进行政立法良性互动,建议特区政府官员每月与立法会议员举行“前厅交流会”。每次由一位司长或副司长带领下辖5至6位局长或相关官员与议员见面交流。实际上,立法会会议厅的“前厅”大有来头,“前厅交流”在香港政坛也已有一定的历史。

  “前厅”,实际上指的是与立法会会议厅一条走廊之隔的一个厅,专供议员和官员在进入会议厅前休息或等候之用。立法会是在2011年9月搬到现在位于添马舰的新综合大楼的,而新大楼的设计沿用了之前的旧立法会大楼的理念,在会议厅旁边设置了前厅,甚至装潢都有传承的地方——进门可见的一个大铜锣。其实,这个铜锣在早期是用来提醒议员开会的,由职员按时敲响。后来技术进步,新大楼已经有贯通整栋楼的电子铃声系统,大铜锣就成为装饰,放在现在的前厅里。直到今天,仍能经常能见到官员及议员从前厅休息之后穿过走廊走向议事厅。

  在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两年前出版的回忆录《主席八年》中,亦提到过议员与官员在前厅交流的情节。

  曾钰成形容,立法会搬到添马舰新综合大楼后,实际上“会议厅前厅的使用率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