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凳子”缘何一凳难求
中评社北京3月2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农历三六九,焦岱集上走。”2月28日,农历正月十九,又逢赶集日,十里八乡的人们来到秦岭脚下的陕西省蓝田县焦岱镇,共赴这场已延续数百年的焦岱大集。
近十天没出家门的李学员骑着电动三轮车也来到这里。在一家快递网点,他和店员一起将几张长短不一的“丑凳子”包好寄走。沿途几位熟悉的摊主打起招呼,李学员挥了挥手:“今天不摆摊,回家继续打凳子。”
一根不起眼的木头,在李学员的巧思和妙手之下,依其自然形状与纹理,摇身变为雕刻着动物图案的长条板櫈。近几个月来,出自陕西蓝田的“丑凳子”订购者众多。李学员也把更多精力放到了在家制作凳子上,摆摊的时间少了很多。
记者沿着崎岖山路、顶风踏雪步行40多分钟,来到了蓝田县小寨镇李学员的住处。院子里,一场降雪将一堆样式独特的圆木桩轻轻覆盖。“把木材从中间劈开,就能做两条板櫈,树杈刚好是凳子腿。”李学员说,最近“丑凳子”订单太多,排到八月份才能做完。
不做拼接,完全顺应树木本来的形貌;凳面上冒出树杈,就做成动物的角;凳腿位置稍微靠后,就把前端做成突起的头部以保持平衡……“丑凳子”有的长1米多,重十几斤;有的不到30厘米,用两根手指就能托起。李学员说,这些原材料大都是农家再普通不过的松木、桃木,“看起来不起眼,但到我这里都成了宝贝。”
至于凳面上那些鳞爪张扬、挤眉弄眼的动物图案,人们有不同的解读。李学员说:“你看像什么它就是什么,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大家。造型都来自小时候听老人讲过的传说故事,做一张凳子要两三天,但构思图案需要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