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节红包回归“本意”,这届年轻人有新招
“给爸妈和其他长辈的红包,加上提前准备的年货礼物、给父母买的新衣服,大概花了我近一个月的工资。”2月25日,元宵节刚过,留在北京值守岗位的范泽算了一下自己今年春节的“红包消费”,直言压力不小。
今年春节期间,“压岁钱赶超月工资”一度成为社交网络讨论的热点话题。有市民在网上留言表示,近年给出的压岁钱从10元、20元到500元、600元一路看涨。《工人日报》记者在回乡调查过程中瞭解到,近年来金额不断上涨的春节红包的确给外出打拼的年轻人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尤其在看重人情关系的乡村社会,不少人为此伤透脑筋。对此,多地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民众合理送压岁钱,一些年轻人尝试新的春节送礼方式,让春节红包回归“本意”。
多因素下的红包压力
“今年没回河南老家过年,爸妈在家肯定有些孤单,所以我想在红包上弥补一下。”今年28岁的范泽一个人在北京打拼,这是他第一次在异乡过年。由于没能回家,他选择给家里多买点年货,给亲戚朋友发红包送祝福。节后一计算,没想到花掉近6000元,是自己一个月的工资。
在范泽的印象中,收红包是儿时过年最期盼的时刻。“无论是长辈给晚辈的祝福,还是晚辈给长辈的孝敬,过年发红包是我们传统习俗中的一部分,寓意着祝福和好运,所以我们家一直坚持这个传统。”范泽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金额也在慢慢增加,自己今年给出的从200元到2000元不等,比小时候的平均金额要高。
此外,对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而言,人生阶段的不同,也带来了红包支出的变化。“我去年10月结婚,这是我们建立小家以来过的第一个春节,所以今年两方的亲戚都会给大额的红包,我们也要给两边的小孩们准备一些心意。”定居浙江杭州的馨娜向记者展示了今年春节收到的厚厚一沓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