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香港高铁复运 港媒期待促融合

西九龙站12日大排长龙,数百市民排队买票。(图片来源:大公文汇)

  中评社香港1月14日电(记者卢哲)香港与内地有序通关,政府12日公布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本周日(1月15日)复运。车票中午开售即引来大批市民购买,西九站外出现排队购票人龙,成为香港社会关注热点。多家港媒13日发表社评指出,高铁复运对于香港与内地互通有极大益处,大湾区融合将更加便捷。尤其对旅游业来说,高铁复运如一剂强心针。多家社评聚焦藉高铁复运从多方面推进两地融合,呼吁香港应该抓住机遇,快马加鞭。

  香港《经济日报》发表社评《高铁复运利互通湾区融合更便捷》表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周日复运,新增的广州东站门票开售后火速售罄。本港高铁疫前客量较低,症结包括个别车站相对偏远,但全国铁路网建设未曾停步,赣深高铁疫下投运,便令本港可经由东莞南新站,直抵广州中心。广东省昨提出,将对接本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并探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等引才模式,港府也要快马加鞭,扫除互通障碍,筹谋争取复常后双向融合。

  社评指出,广东政府正建构“轨道上的大湾区”,按规划2025年将实现高铁“1小时通达”珠三角各市。前年开通的赣深高铁,在东莞南加建了新站,变相亦令本港高铁可补足原有偏西的走线,新增东莞和广州东站。随着以穗深为起点的高铁网,陆续经惠州、江门等大湾区城市,延伸至粤东粤西,所谓“1小时生活圈”将不仅局限港人习惯的假日休闲吃喝玩乐,更会包括更多日常通勤。

  社评认为,从高铁和交通推而广之,本港与广东在货物、资金、资讯等不同范畴的流通,皆有一定挑战或障碍,疫后复常更要致力消弭。

  香港《明报》发表社评《社评:旅游业复苏可期卖点要推陈出新》表示,高铁香港段停运近3年,周日正式复运,旅游业界形容是一支强心针,期盼生意逐步恢复。疫下本港旅游业冰封3年,随着内地重开恢复通关,终于再现生机,必须快马加鞭,追回失地。社评指出,疫前疫后世界变化巨大,香港重振旅游业,亦需要新思维,不能一味吃老本依重购物及主题公园作招徕,主办盛事亦要有新意。文体旅游局要有通盘的复兴旅业发展战略,透过跨部门协作、借力大湾区,为本港旅游业注入更具吸引力的新内容,旅发局对外宣传推广,才能事半功倍。疫下香港增添了M+及香港故宫博物馆这两颗明珠,特区政府必须好好善用,以“文化之旅”作为后疫情时代本港旅游业一个主力卖点。

  社评认为,旅发局主要职责是在世界各地推广香港作为旅游胜地,以及提升旅客在港体验。宣传推广当然要讲包装噱头,但最重要还看内容是否够吸引。充实本港旅游内容和体验,可不是旅发局又或一个政策局单打独斗便能处理好,必须跨部门紧密合作。后疫情时代,香港旅游业面对的是新环境、新态势,振兴旅业要有新思维、新内容,不能照搬疫前一套。

  社评指出,疫下3年,香港与世界在各方各面都出现了很多变化,香港重开步伐较区内不少竞争对手迟缓,有大型盛事移师他国,无论航空业还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皆有待重振,特区政府必须积极作为,追回失地。社评认为,香港构思旅游卖点吸引海外客,可以多些针对东南亚及日韩旅客口味,同时积极跟粤深等地合作,以“畅游大湾区”作为卖点。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香港其中一个新定位,过去两年相继开幕的M+及香港故宫博物馆,是后疫情时代本港旅游新景点,当局应该善用这两个地标,多办一些国际级文化盛事,加强以“文化之旅”吸客,而非一味强调饮饮食食。

  香港《文汇报》在社评《完善高铁服务加强湾区融合》中指出,高铁复运反应热烈、需求殷切,本港和内地相关部门需及时完善售票安排,稳步增加班次,更便利乘客、满足交通需求。随着高铁、港珠澳大桥等跨境交通基建逐步复常运作,本港更应充分发挥背靠国家、联通世界的优势,进一步巩固本港自由开放、高度国际化的特色,与广东携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打造商机无限、文化荟萃的优越发展生活环境。

  社评认为,受疫情影响,高铁停运3年,如今复运,初期运力无法满足庞大需求,采用全新电子车票出现问题,这些都是预料中事。不过,政府、港铁及高铁内地管理方需要密切检视高铁复运的情况,加强协调,简化高铁电子票的认证程序,保障购票系统有效运作,广泛宣传介绍购票方法,帮助有需要的长者购票;加开热门路线的列车班次,满足乘客需要。公众期望优化购票程序、增加班次,令高铁快捷高效的优势充分发挥,让乘客获得更好的乘车体验。

  社评表示,高铁复运,更为本港与内地的交往、商贸创造良好条件。本港和广东疫后重振方向相同,更应加大合作力度、加快合作步伐。高铁、港珠澳大桥等跨境交通基建,正是推动大湾区互利共赢发展的重要纽带,跨境交通基建保持顺畅运作,尽快提升服务能力,大湾区发展前景无限。香港作为国际金融、经贸中心,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扮演重要桥梁角色,复常通关后有利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凭藉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发掘新机遇,巩固香港不可替代的优势。香港更要用好高铁、港珠澳大桥、香港国际机场等跨境交通基建,持续完善海陆空交通服务,施展香港所长,贡献大湾区和国家发展所需,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

  香港《大公报》在评论《有序增加高铁班次》中说,高铁恢复运营首日,市民购票热情超乎想像。这一情况说明,有关方面要适时调整班次,同时要做好购票安排,尽最大可能便利市民。评论表示,自决定高铁复运以来,特区政府一直与内地相关部门及铁路营运单位紧密沟通和协调,确保车站、列车、有关配套及人手安排准备稳妥。应当说,有关工作得到了市民的肯定,而首日只开一辆北上高铁,也是稳妥的做法。但昨日市民反映出的强烈购票意愿说明,可根据客流情况,积极优化调整跨境高铁列车开行方案,持续推进有序恢复跨境高铁旅客运输。高铁首日运作的情况,提醒了有关部门,要把问题想得更多一些、把工作做得更前一些。随着高铁复运,香港复常的步伐将迈得更大,高铁购票相信也会得到完善。

西九龙站12日大排长龙,数百市民排队买票。(图片来源:大公文汇)

  中评社香港1月14日电(记者卢哲)香港与内地有序通关,政府12日公布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本周日(1月15日)复运。车票中午开售即引来大批市民购买,西九站外出现排队购票人龙,成为香港社会关注热点。多家港媒13日发表社评指出,高铁复运对于香港与内地互通有极大益处,大湾区融合将更加便捷。尤其对旅游业来说,高铁复运如一剂强心针。多家社评聚焦藉高铁复运从多方面推进两地融合,呼吁香港应该抓住机遇,快马加鞭。

  香港《经济日报》发表社评《高铁复运利互通湾区融合更便捷》表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周日复运,新增的广州东站门票开售后火速售罄。本港高铁疫前客量较低,症结包括个别车站相对偏远,但全国铁路网建设未曾停步,赣深高铁疫下投运,便令本港可经由东莞南新站,直抵广州中心。广东省昨提出,将对接本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并探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等引才模式,港府也要快马加鞭,扫除互通障碍,筹谋争取复常后双向融合。

  社评指出,广东政府正建构“轨道上的大湾区”,按规划2025年将实现高铁“1小时通达”珠三角各市。前年开通的赣深高铁,在东莞南加建了新站,变相亦令本港高铁可补足原有偏西的走线,新增东莞和广州东站。随着以穗深为起点的高铁网,陆续经惠州、江门等大湾区城市,延伸至粤东粤西,所谓“1小时生活圈”将不仅局限港人习惯的假日休闲吃喝玩乐,更会包括更多日常通勤。

  社评认为,从高铁和交通推而广之,本港与广东在货物、资金、资讯等不同范畴的流通,皆有一定挑战或障碍,疫后复常更要致力消弭。

  香港《明报》发表社评《社评:旅游业复苏可期卖点要推陈出新》表示,高铁香港段停运近3年,周日正式复运,旅游业界形容是一支强心针,期盼生意逐步恢复。疫下本港旅游业冰封3年,随着内地重开恢复通关,终于再现生机,必须快马加鞭,追回失地。社评指出,疫前疫后世界变化巨大,香港重振旅游业,亦需要新思维,不能一味吃老本依重购物及主题公园作招徕,主办盛事亦要有新意。文体旅游局要有通盘的复兴旅业发展战略,透过跨部门协作、借力大湾区,为本港旅游业注入更具吸引力的新内容,旅发局对外宣传推广,才能事半功倍。疫下香港增添了M+及香港故宫博物馆这两颗明珠,特区政府必须好好善用,以“文化之旅”作为后疫情时代本港旅游业一个主力卖点。

  社评认为,旅发局主要职责是在世界各地推广香港作为旅游胜地,以及提升旅客在港体验。宣传推广当然要讲包装噱头,但最重要还看内容是否够吸引。充实本港旅游内容和体验,可不是旅发局又或一个政策局单打独斗便能处理好,必须跨部门紧密合作。后疫情时代,香港旅游业面对的是新环境、新态势,振兴旅业要有新思维、新内容,不能照搬疫前一套。

  社评指出,疫下3年,香港与世界在各方各面都出现了很多变化,香港重开步伐较区内不少竞争对手迟缓,有大型盛事移师他国,无论航空业还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皆有待重振,特区政府必须积极作为,追回失地。社评认为,香港构思旅游卖点吸引海外客,可以多些针对东南亚及日韩旅客口味,同时积极跟粤深等地合作,以“畅游大湾区”作为卖点。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香港其中一个新定位,过去两年相继开幕的M+及香港故宫博物馆,是后疫情时代本港旅游新景点,当局应该善用这两个地标,多办一些国际级文化盛事,加强以“文化之旅”吸客,而非一味强调饮饮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