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答中评:两岸青年应更加积极地交流

陈柏翰(中评社 赵海欣摄)

  中评社北京1月14日电(实习记者 赵海欣)2023年全国台联第二十九届台胞青年冬令营开营式于1月13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同时举办“台胞过大年”联谊活动,在北京设主会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兵团台联及澳门、台北、高雄设分会场,参与台青达500余人。中评社记者采访了数位在大陆学习或工作的台胞青年,他们就在大陆生活和两岸青年交流的感受分享看法。

  清华大学电机系博士陈伯翰在大陆生活已十八年,他对记者表示,在科技领域,大陆相对有较多发展空间,大陆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也有很好的科技孵化土壤。很多台湾企业来到大陆进行市场拓展和技术深化,两岸在科技领域有很多可以合作的机会。两岸青年近年来交流愈加活跃,尤其是2008年之后,两岸青年的交流正在产生新的成果,走上新的台阶。“我相信两岸青年未来可以在大陆这片土地上、在两岸交流的大背景下作出更多贡献。”

郑庭绎(中评社 赵海欣摄)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郑庭绎是第二次参加台胞青年冬令营,对于两岸青年的交流,他表示:“有交流才会有真正的理解,否则都是猜忌,交流才是这个活动的终极目标。”这次活动除大陆的会场外,在高雄、台北也设立了分会场,郑庭绎表示,不仅大陆生活的台湾人在表态,岛内的台湾人也在表态,“这是一件好事情。”在问到大陆生活的感悟时,郑庭绎表示,脚真正走一走,就会感觉到自己与中国文化基因的联系,也感受到祖国大陆的昌盛、繁荣。

周涌(中评社 赵海欣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周涌对记者表示,与台湾生活相比,北京的生活节奏较快,发展也相当迅速。关于两岸青年,周涌认为,台湾青年应该更加主动瞭解大陆、甚至全世界的文化、思想,不能局限于本乡本土,这对本身的见识、社会的发展、思想的交流都会造成的阻碍。“尤其大陆与我们是同根同种、同胞血脉,更要主动积极的交流。”

黄宥汝(中评社 赵海欣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研究生黄宥汝来自台中,在大陆求学六年。当谈到大陆生活时,黄宥汝表示,大陆人口很多、生活相对密集,但大陆同胞都非常和善。黄宥汝谈到大陆生活对她的影响很大:“有时回到台湾都会因为习惯了手机支付忘记带钱包。”黄宥汝认为台胞青年冬令营等两岸交流活动有许多好处,可以认识到很多朋友,有利于不同意见与感想的交流,并表示希望未来可以有机会参加更多类似活动。

周佑瑄(中评社 赵海欣摄)

  中央音乐学院央音教育科技青年教师周佑瑄表示大陆生活与台湾相比压力、竞争较大,挑战性很高,“我认为这对年轻人是好事。”周佑瑄认为,大陆的音乐教育近年来有较大发展,希望以后可以推动两岸音乐教育的交流,也正在计划推动台湾学生到大陆学习音乐。

陈君(中评社 赵海欣摄)

  清华大学社科院心理系博士研究生陈君表示今年是她在北京生活的第三年,她认为北京是一个多元、包容的城市,在学校里,大家来自全国各地,文化有所差异但和谐相处。在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陈君感受到大陆同胞非常愿意同台湾同胞交流,也能够感受到大陆同胞的热情与友善,同时她希望台湾青年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同大陆交流。

  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冬令营是广泛联谊台胞、热情服务台胞、紧密团结台胞的重要交流平台。“两岸的未来在青年”。两岸青年交流势不可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势不可挡。

陈柏翰(中评社 赵海欣摄)

  中评社北京1月14日电(实习记者 赵海欣)2023年全国台联第二十九届台胞青年冬令营开营式于1月13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同时举办“台胞过大年”联谊活动,在北京设主会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兵团台联及澳门、台北、高雄设分会场,参与台青达500余人。中评社记者采访了数位在大陆学习或工作的台胞青年,他们就在大陆生活和两岸青年交流的感受分享看法。

  清华大学电机系博士陈伯翰在大陆生活已十八年,他对记者表示,在科技领域,大陆相对有较多发展空间,大陆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也有很好的科技孵化土壤。很多台湾企业来到大陆进行市场拓展和技术深化,两岸在科技领域有很多可以合作的机会。两岸青年近年来交流愈加活跃,尤其是2008年之后,两岸青年的交流正在产生新的成果,走上新的台阶。“我相信两岸青年未来可以在大陆这片土地上、在两岸交流的大背景下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