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言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
适应科技发展趋势,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需要,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看来:“只有更加注重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培养,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
黄宇光认为,高校育人模式改革应重在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要做好高校育人顶层设计,聚焦重点领域,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注重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政策支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当前各高校人才培养存在重科学家轻工程师培养的现象。”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周仲荣委员认为,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深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布局,基于中国特色、区域特征和高校优势,明确不同类型高校人才自主培养的目标方向。强化卓越工程师或大国工匠的培养,引导优秀大学生或研究生进入一线企业,服务制造强国建设。
周仲荣指出,在学科日益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教材更新较慢,高校教授科研多、授课少等现象普遍存在。对此,周仲荣委员建议,发挥学会等机构的作用和力量,加强教材、视频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师资力量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提升过程中,在评价体系、价值导向、政策体系等方面都有不适应发展的地方,学校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个性化发展均有提升的空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表示,“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成长,学校要个性化、有特色地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好政策。”